服务区的插座和苍蝇:谁在给高速公路“抹黑”?
凡是上过高速公路、用过服务区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高速公路收费不低,服务区里的消费也价格偏高,可服务质量却往往不尽人意。
这不禁让人质疑: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方是否只将重心放在收费和盈利上,而完全忽视了广大车主的实际感受和体验?
“收益优先,服务靠边”——用这句话来形容部分高速服务区的经营理念,恐怕并不为过。
举个例子:手机没电了想充个电,在很多服务区都成了难题。8月18日下午,笔者路过山西晋中市一服务区时手机没电,想找个充电插座,结果让人失望。
因为场地大多已外包经营,免费充电服务几乎不见踪影。即便你自备充电器,也常常找不到一个可用的插座——基础设施的缺失,暴露的是服务意识的淡薄。
再比如卫生状况。笔者曾在焦作某服务区亲眼见到,就餐区的桌面上好几只苍蝇“聚首聊天”,见人拍照,才“不好意思”地飞走。高速公路服务区,本应是展示地区形象、保障公众出行舒适度的重要窗口,竟出现如此不堪的环境,实在令人失望。
我们必须认识到,高速公路及其服务区的建设,通常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的方式,其中政府或国有资本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背景决定了服务区不应是纯粹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场所,而应承担起相应的公共服务职能。
目前,免费停车、洗手间、开水供应等基本服务大多能够得到保障,但在手机充电、环境整洁、餐饮质量等更深一层的服务体验上,问题依旧突出。8月18日,笔者途经山西晋中某服务区时就发现,就餐座位旁几乎找不到可用插座,好不容易发现一个,还是损坏的。
8月19日,笔者在河南焦作一服务区,又遭遇“苍蝇会餐”的窘况。这些都不是偶发现象,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全国不少服务区的通病。
也许有人辩解,服务区的投资来源多样,未必全部由高速公路管理方直接控制,可能引入政府合作或民间资本。但无论如何,服务区既然设立在高速公路封闭管理范围内,就必然与运营管理方密切相关,其服务品质也直接影响到公路系统的整体形象。不能以“经营主体复杂”为借口,推脱服务保障不到位之责。
就餐处没有插座,电子产品充电成了难题
当前很多服务区确实存在过度商业化、缺乏人性关怀的问题。 Charging宝、共享充电桩等便民设施推进缓慢,卫生间脏乱、餐饮性价比低、休息环境嘈杂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看似是“小事”,却实实在在影响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甚至关系到行车安全——驾驶员若因无法适当休息或情绪烦躁,极易引发疲劳驾驶和交通事故。
因此,我们必须呼吁:高速公路服务区应当回归“服务”本质。管理方应切实提高服务意识,将消费者的感受置于首位,不能只收钱不办事,更不能牺牲公众利益换取短期经济利益。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动服务区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系统排查并完善服务区内基础服务设施,合理增设免费充电插座、共享充电设备、母婴室、无障碍卫生间等,保障旅客基本需求。
二、建立健全服务区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引入用户实时评价系统,公开评价结果并与服务区的考核绩效挂钩,倒逼运营单位提升管理水平。
三、加强卫生与食品安全监管
应制定高于一般公共场所的清洁标准,加大对承包商经营行为的监督力度,杜绝“苍蝇横飞”、“餐桌油腻”等现象。
四、合理控制商品和服务价格
服务区内的餐饮、零售商品定价应加强监管,明码标价,杜绝“天价餐”、“高价水”,让旅客消费得明白、放心。
五、增强人文关怀,提升休息体验
优化休息区布局,增加绿植、提供免费Wi-Fi、设置阅读角或儿童娱乐区,营造温馨、舒适的休憩环境。
高速公路是现代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区更是长途旅程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它们不仅是功能场所,更应是体现社会温度和公共服务水平的窗口。唯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把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办好、好事办实,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也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