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回乡祭祖,发现祖宗牌位被撤询问,陪同人员沾沾自喜:烧了
从元末明初的始祖毛太华,到创立共和国的毛泽东,毛氏家族整整历经20代。翻看毛主席的族谱,能看到这是个靠勤劳勇敢传承的家族。可谁能料到,到了20世纪,竟出了毛泽东这样文韬武略、功绩在中华无人能及的伟大人物。那毛主席对自己的家族是怎么看的呢?
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祭拜完父母后,又到了毛家祠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突然跪了下来,连着磕了三个头。这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韶山毛氏族谱》清楚记录了毛主席的家世渊源。这本族谱在清朝乾隆二年,也就是1737年创建。后来,光绪七年,即1881年进行了二修。到民国三十年,也就是1911年开展三修。1941年,同样是民国三十年,完成了四修。
我们如今能看到的是四修族谱。这本族谱记载了毛氏家族从元末明初的始祖毛太华,一直到民国时期,共22代人的家族简要历史。
这里面确切记录了毛泽东及其祖父、父母、兄弟、妻子、子女等的情况。毛泽东的始祖叫毛太华,老家在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后来搬到云南。因立有军功,又从云南来到湖南省湘乡县城北门外定居。
过了好些年,毛太华的大儿子毛清一和四儿子毛清四,搬到了湘潭七都七甲,这儿后来就成了韶山。毛太华去世之后,毛氏家族便在韶山扎根,一代一代地生活下去。
毛氏家族到湖南韶山落脚后,祖祖辈辈大多靠务农为生。
从四修族谱的排序能明显看出,从元末明初的毛太华到毛泽东,中间正好历经20代。咱们可以从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讲起,他是毛太华的第十七代孙,出生在清朝道光三年,即1823年,1893年去世。
他家境贫寒,压根没上过学,一辈子就靠种地糊口,偶尔也接点零工做做,一辈子都没走出过韶山冲附近。
1893年农历10月初三,一辈子操劳的毛祖人去世了。这时候,离毛泽东出生就剩几十天,他终究没能亲眼见到自己的曾孙毛泽东。
毛泽东的祖父叫毛恩普,他是毛祖人的二儿子,号冀从臣,1846年出生。毛恩普这一生,和他父亲的经历很像。后来因为长期劳累,身体落下病根,1904年11月,58岁的毛恩普病逝。
后来他被葬在滴水洞大石鼓山上。然而,在他去世80多年后,人们才找到他的墓碑。
1986年9月,韶山打算建成国家旅游区,便修了滴水洞别墅的游山便道。施工时,在一处荆棘杂草丛生之地,发现了一块完好的墓碑。经考证,确认这是毛恩普的墓碑。
碑上刻着:
中华民国元年,也就是壬子年夏天吉利的日子刻石,正中写着“显考毛冀臣老大人之墓” 。墓的内山朝向是辛,外山朝向为戌。墓碑左侧是立碑人,儿子毛贻昌,孙子毛泽东、毛泽铭、毛泽淋恭敬立碑。
显然,“贻昌”指的是毛泽东的父亲,“泽东”正是毛泽东本人,“泽铭”是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泽淋”则是毛泽东的二弟毛泽覃。
实际上,毛泽东祖父身上也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4年左右,国民党偷偷派了一个连的士兵到韶山滴水洞,打算挖毛泽东的祖坟。可当时天太黑,他们挖了三个地方,都没找着。第二天一大早,有个放牛人瞧见有人在挖坟,赶紧把这事告诉了毛氏族人。
之后,夜里祖人把毛冀臣的墓碑取下来,埋到了附近地下。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填平了坟墓,还在上面种上花草,又在旁边修了几座假坟。如此一来,毛主席的祖坟才保住了。
翻开四修族谱瞅瞅,能看到毛氏家族世世代代大多是在韶山周边勤恳劳作的农民。不过呢,家族里也有一两个人,通过参军打仗谋得了官职。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么一个祖祖辈辈都在大山里劳作的家族,到了20世纪,居然出了个独一无二的子孙——毛泽东。
按毛泽东自己的说法,这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可像毛泽东这般既有智慧又有勇气的人,不光在毛氏家族里特别出众,就算放到全中国,那也是极为罕见的大人物。
自投身革命起,新思想慢慢影响着毛泽东。他坚决反对封建迷信,不过,对自家先祖,他怀有一份别样的感情。
1959年6月22日,毛主席在罗瑞卿陪同下,一路视察大江南北。这一趟,毛主席还回了他一直心心念念的家乡韶山。
列车轰隆隆地行驶,车窗外,青葱山峦、蜿蜒河流、碧绿田野和繁华农舍快速掠过。这趟专列,正朝着毛泽东的故乡疾驰而去。
算起来,到如今毛主席已经离家32年了。1927年他要离开家乡的时候,乡亲们满是不舍,问他:“润之,你啥时候回来呀?”
毛泽东刚过三十岁,心里满是壮志豪情,他对着乡亲们坚定地说:“要是革命没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来见大家!”
这32年里,他陆陆续续收到好些老家寄来的信。期间,还有两位来自故乡韶山的亲人,在中南海和他见了面。
无论是回信的时候,还是与人见面时,毛主席的思乡之情都表露无遗。
不多时,毛主席乘坐的车队抵达目的地。刹那间,韶山冲的父老乡亲又惊又喜,相互传告。毛主席满脸笑容下了车,眼前的山水草木,皆是熟悉而亲切的模样。
没过多久,韶山公社党委书记毛继生、韶山大队总支书记毛华松等一行人,来到了毛泽东住的地方。
韶山的毛氏家族规模庞大,毛氏宗祠里详细记录着家族情况,其中辈分划分十分严格。毛继生和毛泽东是本家,毛继生属“贻”字辈,而毛泽东是“泽”字辈,按辈分毛继生比毛泽东大一辈,因此毛主席称他为“叔老子”。然而事实上,毛继生年纪比毛泽东小20多岁。
那会儿韶山没通电,村民们想让毛主席生活便利点,特意借来一台柴油打点机。可这机器没工作多久就出故障了,反倒让向来通宵工作的毛主席睡了个好觉。
毛主席头天睡得早,第二天醒得也早。天刚有点亮,他就洗漱收拾好了。没叫醒旁人,打算独自去散散步。
清晨,他望着山峦和农舍,使劲儿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心里别提多畅快。没一会儿,警卫员瞧见毛主席起了床,赶忙跟上。与此同时,毛继生麻溜穿好衣服,来到毛主席身边。
毛主席跟身旁的毛继生讲:“今儿个,我得先去爹娘的坟那儿瞧瞧。”
毛继生带着毛主席,在草地上行走,往山坡那边去。走到南岸坪时,毛主席扭头看了看故居,接着就往故居对面的山上爬去。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走着,瞧见前方有几座坟。就问毛继生,是不是在这儿。毛继生说,还得再往前走一点。毛主席应了一声,跟着他接着朝前走。
快到山顶的时候,树林里有块小小的空地,空地上有座不大的坟包。毛继生指给毛主席瞧,毛主席认真看了看,这才认出来,那确实是自己父母的墓地。
毛主席走上前去,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然后恭恭敬敬地行了三个鞠躬礼,满怀深情地说:“前人付出辛苦,才换来后人的幸福。”
那会儿,毛主席没跟大家提过要去扫墓,因此啥都没预备。好在跟着的几个人机灵,动作迅速,从旁边折了几根松树枝,摘了几朵杜鹃花,再用青草扎成花束,递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接过花束,郑重地摆到父母墓前,随后静静站了一阵。
从墓地离开,往山下走的时候,毛继生问毛主席:“主席,要不要把坟墓修葺一下呀?”
毛主席摆摆手拒绝了,说填点土就行。那会儿,那坟包已经特别平,上面还有好些洞眼,不仔细瞅,压根儿瞧不出这是个合葬墓地。
后来,毛主席向毛继生提了个请求,希望每年清明节时,毛继生能帮忙给培培土。
这时,毛主席想起当年蒋介石曾放话要挖他家祖坟,就问毛继生:“这祖坟咋没被破坏呢?”
毛继生讲,这座坟墓能留存下来,全仰仗群众想尽各种办法保护。当时,韶山人民为护住它,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好几回斗争。
回到招待所,毛主席满怀深情,跟大家讲起自己父母的事,还提到自己信神这段过往。他说,小时候受母亲影响,是信神的。母亲为人忠厚老实,父亲却更看重利益。因为这个,他和父亲关系不太好,甚至还挨过父亲的打。
大家一听就明白,毛主席恐怕是想念父母了。紧接着,毛主席又说:“下次再回来,还得去看看他们老两口。”
毛主席虽不赞成修缮父母的墓地,可韶山百姓还是把他父母的合葬墓给修整了。他们在墓的西半边砌上水泥墙,又用水泥把墓堆糊成一个坟包,还在上面立了块墓碑,碑上刻着毛主席当年写的《祭母文》。
下山后,毛泽东来到故居,又走到毛家祠堂前。一迈进祠堂,毛主席立马跪下来,接连磕了三个头。
毛主席下山后,先走访了两户农家,接着就到了故居。一走进屋内,看到菩萨和神主牌位,他恭恭敬敬地双手合十,作了个揖。
他跟一起随行的人讲,以前他家也信那些迷信的事儿,初一、十五做这些事就是他的活儿。
他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受母亲影响,他也有些迷信。那时他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哥哥都不幸夭折。为了能让毛泽东顺利存活,家里人就让他认了一块大石头当干娘,还说这石头是石观音,之后便给毛泽东取了“石三”这个名字。
十多岁时,懂事的毛泽东跑去祠堂,又是拜佛又是烧香,就盼着神灵能保佑母亲健健康康、长命百岁。
这时毛主席已然是无神论者了,不过对于祖神牌位,他有自己的见解。之后,毛主席到了祖庙毛震公祠,发现里头啥都没有,他马上双膝跪地,连着磕了三个头。
毛主席的行为,让在场所有人都大为吃惊。之前毛主席给父母上坟,只是简简单单鞠了三个躬,可这次一进门,咋就直接下跪磕头了呢?
毛主席嘴里念叨着:“管不了那么多啦,我得给老祖宗磕三个头!我毛泽东可不能忘了祖宗。”
毛主席站起身,介绍说这是毛家祖庙,他以前还在这儿办过农民夜校。接着,他指着刚才磕头的地方,说这里原本是放祖先牌位的,可现在没了,便问:“那些祖宗牌位去哪儿了?”
陪着的人理直气壮地回应:“都已经烧掉了。”
陪同人员本以为能得到毛主席的赞赏,没想到却遭到了责怪。
这样能有柴烧吗?菩萨那是迷信,得打倒。烈士墓和祖宗牌位是用来纪念的。别信那些迷信的东西。等再过50年,老年人去世了,年轻人估计就不信这些迷信玩意儿了。要是你去强迫群众不迷信,那你自己其实也是个迷信的人。
实际上,毛家祠堂流传着这么个故事,它体现出毛主席敢于破除迷信的观念。
1925年2月,过完春节,毛泽东和杨开慧就从长沙回到韶山,着手开展农民运动。为了推进这项工作,他们决定在韶山的毛氏宗祠、李氏宗祠等地方,创办农民夜校。
杨开慧那会儿在夜校当老师。一天夜里,她正在毛氏宗祠给农民讲课。毛泽东打算去瞧瞧,却瞧见一群妇女站在门口,都不进去。一问才晓得,按照祖宗定下的规矩,妇女不能进祠堂,不然会给整个家族招来灾祸。
毛主席听完,爽朗大笑,说眼下都到国民革命时期了,像这类陈规旧俗都得破除。妇女咋就不能进祠堂呢?
那些妇女一边说,一边表示杨开慧是先生,和他们这些乡下老百姓不一样。毛泽东却不这么想,他说这都是过去的老规矩,就像绑在妇女头上的绳索,太不平等了。眼下咱们正在搞革命,要实现男女平等,男人能享有的,妇女同样也得能享有。
即便这样,大家还是不敢进去,都说要是让妇女进去,会坏了风水,到时候,族长肯定会怪罪当家的。毛主席看妇女们这么坚持,就给她们讲起革命道理。他提到妇女在社会中地位低,还说封建礼教把她们束缚住了。因此,妇女就得站起来斗争,自己解放自己。
毛主席一番话,让大家重新思考她们的地位。随后,众人一窝蜂地走进祠堂,听杨开慧讲课。
果不其然,族长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次日傍晚,经毛主席做通思想工作的妇女们,早早来到毛氏宗祠,准备听杨开慧讲课。就在这时,毛氏宗祠的族长火急火燎地赶过来,对着她们质问:“是谁允许妇女进祠堂的?”
有个女的站起身来,说眼下是国民革命时期,男女都一样,男人能进的祠堂,咱女人也能进。族长一听,气得不行,大声说道:“要是女人进祠堂,咱这祠堂里的人就会倒霉,我们毛家的运势也会受影响。”
这时,另一个媳妇站起身来,质问:“你娘跟你媳妇难道不是女人?咱们妇女也得起来革命!”族长没料到竟有这么多人站出来反驳自己,而且说得头头是道,一时间有些应付不过来。
最后没办法,族长实在没辙了,毛氏宗祠的妇女这才有机会在祠堂上课,学习革命知识。从那以后,参加夜校学习的妇女,大多成了韶山农民运动的重要力量。
离开毛氏祠堂,毛主席走进横屋,来到父母的卧室。他凝视着墙上挂的父母遗像,站了好一会儿,心中默默深情低语:“父母大人,儿子回来了。”
毛泽东和母亲感情极深,母亲对他的影响无人能及。母亲身上诸多美好品质,在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毛主席向来反对迷信。可他一直觉得,牌位和祠堂不只是个形式,它们代表着对祖先的敬重和怀念。毛主席不迷信,可不意味着他忘了祖宗。这就是为啥,当毛主席知道祖宗牌位被撤掉,会生气的真正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