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李讷晚年谈到姐姐李敏,赞口不绝:姐姐有本事,两个孩子都有出息

发布日期:2025-08-29 21:08    点击次数:103

我出生时,所用的并非现今这个名字。待到姐姐自东北返回北京,父亲为我们二人更名,姐姐得名李敏,而我则被称为李讷。

在早年时期,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对记者及观众表达了以下观点。

在李敏尚未返京的岁月里,李讷是毛主席身边唯一成长至成年的女儿。

在毛主席的众多子女之中,她独树一帜,是唯一享受了父母双全之爱,且人生相对平顺的孩子,备受呵护。

李讷提到,父亲借用《论语》中的一句“君子应寡言而敏行”来为她和姐姐取名,意在期望她们日后能多做少说。

事实上,遵循毛主席对她们姐妹二人的指导,两姐妹除了在必要的纪念活动中现身外,极少在公众媒体上展示自己,同时也避免涉及政治话题的讨论。

本次访谈是李讷晚年首次正式接受电视台采访。当谈及她的姐姐时,她的言语间并未流露出任何姐妹不和的迹象。

李讷对姐姐表达了高度赞扬,她说:“我的姐姐非常能干,她把两个孩子都培养得很优秀,他们都有出色的表现……”

今日篇章,将引导诸位探索伟人子女的世界,特别聚焦于其两位女儿的日常生活片段。故事展开,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两位女士的生活琐事。她们身为伟人的骨肉,生活中却也有着平凡人的温馨与乐趣。不同于公众眼中的光环,这里展现的是她们日常的点点滴滴,真实而质朴。文中将细细道来,她们如何在家庭的温暖中成长,又怎样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上留下足迹。这些故事,既非辉煌的成就记录,也非深刻的哲理探讨,而是关于亲情、友情与成长的平凡叙述。通过这些叙述,我们得以窥见,即便出身不凡,她们依然拥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坚韧与乐观。这是一次对伟人后代生活的近距离观察,也是一次对人性共通之处的深刻感悟。

【同父不同命,殊归却同途】

李讷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她的诞生,不仅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连带影响了其姐李敏的命运走向。

从普通家庭关系的角度出发,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支持原有的成员,这是因为新成员的加入,通常意味着原有家庭结构的解体,以及一个孩子将失去原有的保护和支持。

确实,每个悲剧的发生背后都交织着多种复杂原因,然而不可否认,其产生的后果确实对两个孩子的个性与人生轨迹产生了影响。

1936年,李敏于陕西志丹诞生,时值抗日战争激烈进行之际,国共两党已就联合抗日达成共识。这期间,众多国际记者与满腔热血的青年纷纷前往延安探访,导致毛主席的工作任务异常繁重,几乎没有闲暇陪伴自己的女儿。

此刻,在毛主席的身旁,陪伴着的是一位曾被誉为“双枪女豪杰”的夫人贺子珍。她因怀孕生产的辛劳感到疲惫,又因受伤而处于待业状态,日常的生活重心围绕着女儿与家中的炉火。

幼时的李敏,在摇篮中安然无知,对母亲内心的重压与哀伤毫无察觉,也无法理解父亲那份深沉的爱以及他忙碌的身影。

那时,母亲贺子珍对丈夫的观点持不同意见,在与他人讨论他们的婚姻关系时,她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提出疑问:“女性为何要对生育感到恐惧?”

另外,那句深刻的指责“你的政治觉悟有待提高,应多阅读提升思想的书籍”深深印刻在贺子珍心中,促使她毅然决定放弃一切,远赴苏联。

这一切的结果产生,是否意味着毛主席对贺子珍缺乏深情?或是贺子珍对毛主席已感到疲倦?

结果并非如此,正因为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才会在革命大局面前,一人选择在生活中默默承受,而另一人则全心投入到国家未来的事务中。

贺子珍离开后,李敏被安排至延安保育所,由专人负责照料。她对母亲的记忆一片空白,而对于父亲,她仅能以简单的“爸爸”来称呼。

1939年,毛泽东与贺子珍解除了婚姻关系,这一变故李敏当时并不了解,也没有产生特别的感受。她不清楚父母分开究竟意味着什么,也不明白自己的未来将会怎样。

第二年,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诞生,随后,李敏被父亲安排前往苏联,与母亲贺子珍共度时光。

李敏当时心中隐约有种认知,那便是父亲让她前往苏联寻找母亲。至于其中的缘由,对于一个年仅四岁的孩子而言,实在是难以捉摸。

在苏联时期,李敏与母亲及两位兄长共同度过了拮据的时光。兄长们相继进入大学后,母亲不幸被安置进了精神病院,这使得李敏再次陷入了孤苦伶仃的境地。

李敏表示:“当母亲情绪失控时,她会责备我,甚至动手,但我能够体谅母亲的不易...”

谈及父亲,李敏心中并无确切记忆。通过两位哥哥的确认,她带着一丝疑惑接受了一个事实:墙上悬挂的那位伟人照片,很可能就是她未曾谋面的父亲。

观察李讷的成长经历,她自诞生之日起便享受着父母完整的关爱。毛泽东亲切地称呼她为“大姑娘”,而她则回以“爸爸”来称呼毛泽东。

李讷作为毛主席唯一留在身旁的女儿,始终未曾远离。即便到了该学习读书的时候,毛主席也选择让她在身边成长,宁愿安排工作人员来教导,也不愿将她送至保育院分开。

李讷在谈及父亲毛泽东时,镜头前的她洋溢着温馨之情,说道:“父亲对我有着深深的爱。我是在牵着父亲手指的过程中长大的。小时候,我能紧紧抓住他的一根手指,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地,我能将整个手掌都包进我的手心里...”

李讷最初学会的话语是“和爸爸去散步”,在繁忙的日程中,毛主席最常抽时间做的事情之一,便是带着李讷外出散步,或者与她一同玩耍游戏。

李讷回想起父亲对孩子事务的关心,她曾与几位领导的子女一同参与角色扮演游戏,而父亲也会参与其中,给予指导,协助他们搭建小屋,挖掘模拟的水道。这些记忆让她心中充满温暖,思绪也随之飘向了往昔。

一位父亲与两位女儿,最终各自走向了迥异的人生道路。受到父母悉心呵护的李娜,从小便展现出外向的性格,勇于与人沟通交流。

李敏的生活充满变数,时常颠簸不定,且不时要承受母亲无预警的怒火。她总是沉默寡言,性格内向,鲜少发言。内心深处,她对妹妹的活泼开朗抱有深深的羡慕。

1949年,中央各部门统一迁往北京,同时,毛主席将长女李敏从东北接回,她之前在东北居住了两年。至此,因革命事业而分散各地的毛主席的子女们全部重聚,他们开始在北京共同学习、工作及生活。

那么,毛泽东主席会采取何种方式来平衡两个女儿之间的关系?李讷是否能够接受李敏这位姐姐?她们姐妹二人在共同生活中相处得如何?

【相争也相爱,主席会调节】

李讷初次与李敏姐姐相见,地点是在北京的双清别墅。此前,毛主席为了让两位女儿能够融洽相处,已经预先为她们进行了心理上的准备。

毛主席对李讷说:“你有个姐姐远在苏联,她自幼便离开了父亲,历经了不少艰辛。待她日后归来,希望你能善待她,与她成为亲密的朋友,可以吗?”

毛主席对李敏说道:“你的妹妹讷儿,如今已经长大成人,非常期待能与你相见。你和她,就如同爸爸掌心的两面,一样珍贵。”

当年,九岁的李讷与十三岁的李敏首次相见,由于语言不通,想法也不一致,两人都有些局促。她们只是尴尬地笑了笑,简单地以“姐姐”和“妹妹”相称,便没有其他交流了。

回到父亲身边后,李敏初次感受到与父亲及妹妹在生活步调上的差异。举例来说,她在苏联期间习惯了以粗粮面包“大列巴”作为主食,用餐时需要耐心地细细咀嚼,将干硬的面包充分磨碎,才能顺利咽下。

因此,每当和父亲及妹妹一起吃饭时,妹妹总会调侃我说:“你吃饭的速度真慢,我都吃完了,你才动了几筷子。”

李敏听到妹妹取笑自己,虽然并未真正动怒,但心中却因被挑剔而感到不悦。

毛泽东见状,主动向李敏劝慰说:“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这样有助于消化。娇娇,别急,慢慢来……”

看到父亲站在姐姐那边,李讷心中略感不悦,但这不过是孩子们间的一丝嫉妒情绪,经过几次嬉戏打闹后,很快就被她忘得一干二净了...

某天,李敏与其妹在庭院中嬉戏,妹妹体格健壮且身材高大,偏爱攀爬梯子等高处,相比之下,李敏身形纤细,且作为姐姐年长四岁,很少在庭院里做出冒险的举动。

妹妹对李敏说:“你比我大四岁,现在都十三岁了,怎么个子还是不高?”这句话不经意间触动了李敏的心弦。

李敏原本并未在意自己的身高问题,但与妹妹李讷相比,两者相差无几,这让她内心时常涌起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似乎都不及他人。

之后,毛泽东主席得知了相关情况,内心感到不悦。他深知,在贺子珍孕育李敏期间,营养就已不足。李敏出生后,因母体奶水稀缺,孩子一直显得瘦弱,因此有了“娇娃娃”的别称。

李敏在4岁之后前往了苏联,她的日常饮食变成了以面包为主,生活条件并不优越,很少享受到舒适的日子。因此,直到13岁时,她的体型依然纤细,看起来更像是八九岁的孩子。

在描述与父亲相关的经历时,李敏在书中写道:“每当有人提及我身材纤细,父亲便心生怜悯,他坚信这是由于在苏联时营养不足所致,因此总劝我多吃些中式餐食。”

显然,尽管李敏并未在父亲的直接陪伴下成长,但毛主席给予她的关怀与细致入微的照顾却只多不少。

在空闲的时间里,毛泽东经常与李讷、李敏交谈,教导她们要彼此尊重、和睦共处。然而,小时候的李讷个性开朗直率,说话不加掩饰。尽管她乐意和姐姐相处,但在争论时,两人都不肯退让。

1951年的某一天,李讷向姐姐谈起,蒋介石曾频繁对抗解放军,对中国民众造成困扰,但如今已被驱逐,他不敢再返回。在孩子的眼中,这是她们所理解的“重要国事”,李讷言谈间流露着坚定的立场。

最终,姐姐李敏平静地陈述道:“蒋介石同样是中国的一份子,他与解放军之间的冲突,旨在分出胜负...”

听完姐姐的叙述,李讷感到如同遭受重大打击。在她单纯的理解中,她从未想过坏人会是中国人,她的信念是“中国人不会伤害中国人”。

李敏连续回应道:“实际情况表明,蒋介石同样是中国人……这本来就是不争的事实。”

“这不可能,他竟是个恶人,我们的国家怎会出现此类人物……”李讷难以接受,瞬间感觉自己的认知受到了冲击。

“我们可以去请教父亲,让他来为我们判断对错。”李敏在与妹妹争论的同时,向毛主席的书房快步走去。

此时,毛泽东主席正忙于审阅机密文件,未曾预料到,他的两位女儿竟会围绕着“蒋介石”的相关事宜,来到了菊香书屋,引发了一场风波。

请坐,安静一下,我们谈谈……面对两个女儿的争执,毛主席无奈之下,只好出面调解,以恢复秩序。

毛泽东向李讷阐述,蒋介石是中国本土人士,他与共产党之间存在着竞争与对立的关系。

中国人中既有善良之人也有不善之辈,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善良的人都是中国人,同样,也不能断定所有不善的人都是外国人。

李讷心中略有不甘,仿佛姐姐李敏再次言中一事,让自己又稍显逊色一分。

毛泽东向两位姐妹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之间的历史纠葛,旨在使她们能基于更全面的视角来探讨相关问题。

时间悄然流逝,两姐妹在不断的争执声中慢慢成长,相继踏入了寄宿学校的大门。自此,除了周末能够短暂相聚,平日里她们很少有机会像从前那样坐在一起“探讨”。

随后,李敏步入了婚姻殿堂,离开了中南海的居所。而李讷在完成学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就业。在那个特殊时期,姐妹俩都经历了经济上的拮据与艰难。

李讷经历了婚姻破裂与母亲施加的重压,逐渐陷入精神迷离的状态。与此同时,李敏与配偶一同前往五七干校进行劳动。直至她们的父亲离世,这两位姐妹才有了更多机会时常相聚。

【姐姐很优秀,孩子们也很有出息】

1983年9月9日,这一天是纪念毛主席逝世七周年的日子。李敏和李讷两姐妹决定在家中布置花圈,并邀请双方亲友一同缅怀毛主席。

之前因为条件尚未合适,李敏始终忧虑着妹妹的心理状态而无法相见。那天终于见面,看到妹妹身形略显丰满,神采奕奕,作为姐姐的她不禁说道:“希望你能更坚强一些。爸爸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姐妹之间还在彼此支持...”

李讷握着姐姐的手,紧贴着坐在沙发上,含泪望向家中热闹的场面,一瞬间仿佛穿越回了中南海,记忆里与姐姐和二娃等人一同玩耍的情景重现心头。

由于李敏性格内向,加之父亲的熏陶,她不习惯在公众媒体前显露自己,因此,数十年来,她和姐妹两人总是选择私下默默相聚。

除了组织上正式举行的纪念毛主席的活动外,另一个我愿意参与并与人结伴前往的场合,便是王光美女士所设的家宴。

在一次罕见的重庆电视台访谈节目中,李讷称赞其姐姐表现出色,能力很强,成功将两个儿子培养成有成就的人。她与丈夫王景清的生活和谐美满,且她的精神健康问题也很少再出现。

她们身为伟大人物的后代,同时也是普通家庭的一员,生活中没有奢华的宴会,也没有沉迷于金钱物质的享受。家中只有几口人,过着平凡的一日三餐,四季更迭的日子,远离尘世的纷扰,安心享受宁静的晚年生活。



上一篇:马谡南山布防失误,街亭一役蜀汉北伐折戟,司马懿断言“天助我也”
下一篇:故事:老王退休学电脑记:社区银发族组团攻破WPS,默认软件难题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