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审计署披露养老金惊人问题,涉及金额达601亿
近日,审计署发布的一则消息如巨石入水,在社会各界激起千层浪。其公布的《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在对25个省份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共计4.14万亿元的审计中,发现各类问题金额高达601.61亿元。这一数字令人咋舌,也引发了大众对养老金安全的高度关注与担忧。
一、挪用、骗取现象触目惊心
在这601.61亿元的问题金额中,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或骗取套取的情况尤为突出,涉及金额达414.08亿元 。13个省份将406.26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等挪用于“三保”支出、偿还政府债务等。本该用于保障民众晚年生活的“养命钱”,却被挪作他用,这无疑是在动摇民众对养老保障的信心根基。
中介机构与部分人员的违规操作同样令人愤慨。16个省份90家中介在2009年至2024年期间,通过伪造劳动合同、仲裁书等方式,帮助2万多名条件不符人员违规参保。以哈尔滨市阿城区一中介为例,自2019年以来,长期向4名公职人员行贿,在材料审核、劳动仲裁等环节造假,至少为不符合条件的271人违规办理参保,预计形成基金支出损失1.15亿元,而该中介至少获利400万元 。这种中介与公职人员勾结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和严肃性。
还有25个省份的2.83万名职工通过提供虚假病历或篡改档案提前退休等方式,违规领取养老待遇5.19亿元。山西蒲县疾控中心一职工堪称典型,其人事档案有14处涂改,“1岁工作、22岁退休”这样荒谬的履历竟然还能层层过审后“退休”,一边领取养老金累计69万元,一边又在新单位工作取酬,如此荒诞之事,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二、政策执行不力导致基金损失
除了挪用和骗取,在政策执行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22个省份未按全国统筹要求,清理不符合要求的“小政策”,从而导致不当增加基金支出责任187.53亿元。9个省在国家统一的养老保险待遇项目清单外,自行保留“取暖费”等16个待遇项目,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多支出养老金167.23亿元 。20个省违反规定,将统筹前不符合条件的26.36万人在统筹后增加的59.41亿元待遇支出,全部由基金买单,导致多支出基金20.3亿元。这些行为使得养老保险基金支出不合理增加,影响了基金的可持续性。
同时,部分重点人群的权益未得到保障。23个省份的困难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等47.7万名应保未保;21个省份的249.73万名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应补未补。这些群体本应是养老保险重点保障对象,却因各种原因未能享受到应有的保障,无疑损害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也背离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初衷。
三、养老金问题引发社会担忧
养老金作为民众晚年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此次审计署披露的惊人问题,让民众对自己未来的养老保障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大家担心自己缴纳的养老金是否安全,未来能否足额领取到养老金。
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养老金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金的需求也在持续上升,如果养老金安全得不到保障,不仅会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四、解决养老金问题迫在眉睫
面对如此严峻的养老金问题,解决措施刻不容缓。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核机制和监督体系,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防止基金被挪用、骗取。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共享和实时监控,提高监管效率,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中介机构和个人的违规参保行为,以及公职人员的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同时,尽快清理不符合全国统筹要求的“小政策”,确保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参保覆盖面,确保困难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等应保尽保,让更多人享受到养老保险的福利。加大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增强养老金的可持续性。
养老金是民众的“养命钱”,不容有失。此次审计署披露的问题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养老金问题,让民众能够安心养老,让养老保险制度真正成为社会稳定的“压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