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大学生每月2000生活费够用?这位老爸“500元全勤奖”引发热议!

发布日期:2025-09-18 10:25    点击次数:92

最近湖北一位曹先生和刚上大学的女儿制定了一份特别的生活费协议:每月2000元,但分四次发放。

前三次每10天转500,最后一笔500元则需要女儿完成“每日主动联系”的打卡任务才能领取。

镜头里女儿认真听着,妈妈则一脸笑意的看着这一个现实版的“对赌协议”。

这条新闻突然在网上火了,评论区直接炸开锅。

有网友觉得这位老爸用心良苦,既能帮孩子规划用钱,又能保持亲情纽带;

但也有不少人直呼“窒息”,认为父母控制欲太强,孩子已经上大学了,该放手就得放手。

网友们议论焦点有以下几个:

生活费到底该给多少?怎么给?

说到大学生生活费,永远是个能让全家讨论半天的话题。

从网友评论来看,武汉作为一个新一线城市,大学生每月1500-2500元算是比较常见的区间。

也有网友给3000的,也有1500元的。

不过大部分都集中2000左右,有人细算一笔账:一餐饭12块,中午和晚餐就24了,早餐8块,牛奶和米粉,晚餐也是8块,一天吃的都40了,一个月吃上1300就够了,剩下的钱交话费什么的,还可以自己攒点。

但问题不光在“给多少”,还有“怎么给”。

一次给足?怕孩子月初挥霍、月底吃土,不过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整体财务规划能力。

分次给?像网友提的那样,每天50元。这个方法其实可以借鉴。

像曹先生这样设置“全勤奖”条件,确实是个新鲜招数——不只是管钱,还顺带解决了“孩子不主动联系”的经典家庭难题。

这位父亲的初衷,其实挺暖的

面对网友“控制欲太强”的批评,这位父亲也做了解释。

原来女儿不大爱与人交流,甚至爸妈电话也不爱接。

女儿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做父母当然放心不下。

自从有了打卡任务,女儿居然也主动分享起了校园日常:“洗澡要刷卡”“室友都很友好”,这些细节反而让父母安心了不少。

这位父亲的做法好与不好,需要最终结果来确认。说他控制欲强,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牵挂和不放心。

网友们的评论

有网友说:自家女儿第一个月要了3000,之后主动降到2000,还自己接稿赚了几万块,明年毕业就打算给她买房了。这哪是“生活费讨论”,根本就是“凡尔赛现场”吧!

也有人分享类似经验:有网友提到邻居孩子半个月花完一个月生活费,后来爸爸改成每天晚上发50元红包,“不怕她乱花,也不怕她饿着”。这操作虽然有点可爱,操作并不麻烦,App都有自动转账功能。

当然也有反对的声音。

有网友提醒道:“不要把孩子管得太死,大学正是学独立的时候”。她还举了个例子,村里有个女生被家里管得太紧,每走一步都要由父母设计,后来干脆躺平,结果30多岁还在家啃老——父母过度控制,反而可能让孩子难以真正长大。

大学生活费,没有标准答案

而比“给多少”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规划和使用钱。

很多大学生是第一次独立管理一笔“巨款”,难免会手忙脚乱。

有的学生由于没规划,花钱无节制,不到放款节点,已经青黄不接了。

而家长与其强控制,不如早点培养孩子的财商:怎么记账、怎么区分“必要”和“想要”、怎么避开消费陷阱。

对于联系频率这件事,真的不能强求

尤其每天联系这个事。

我完全理解父母想知道孩子过得好不好的心情,但说真的,强制要求每天发消息,不过这位父亲的任务貌似不难难完成,哪怕发一个标点符号就可以。这个约定还是不错的,不然到最后可能就会变成一种负担。

有时候不是不想联系,而是真的忙——要上课、要参加社团、要赶作业。

或者有时候,就是没什么特别的事可分享。强制联系,反而可能让沟通变得表面化。

结语:

其实曹先生和他女儿的“拉钩约定”,我倒觉得不必急于批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只要双方乐意接受并欣然接受这个过程,那就是合适的。

最终,有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可能有的父母认识不到:父母与子女所有的约定都是为了放手。

你们觉得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多少合适?

要不要和父母定期联系?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上一篇:乾隆帝南巡:一场彰显皇权威仪与文化意蕴的盛大行旅
下一篇:2024年退休新规:李师傅的困惑,谁不想早点卸下担子啊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