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下达最后期限:哈马斯四日内不屈服,将面临地狱之境
白宫的耐心显然已经耗尽,留给哈马斯的时间,不多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甩出那份所谓的“20点和平计划”后,几乎是贴着脸给哈马斯下了最后通牒:四天,要么点头,要么就等着迎接“非常悲惨的结局”。这哪是外交斡旋,分明就是一出早就写好了剧本,只等主角登台赴死的政治秀。
以色列那边,内塔尼亚胡总理在白宫跟特朗普喝完咖啡,转头就在媒体面前点了头,表示全力支持。好家伙,这一下,所有的聚光灯、所有的压力,瞬间全砸在了哈马斯一个人身上。特朗普这手玩得是真漂亮,他把时间变成了一把铡刀,签不签字,不再是政治选择,而是生与死的终极拷问。
一份要命的和平协议
乍一看,这份计划书还真像那么回事,和平的曙光仿佛就在眼前。白宫的版本里,又是立即停火,又是以色列分阶段撤军,还承诺恢复人道援助,甚至会放一部分巴勒斯坦囚犯。听起来诚意满满,对吧?
但你仔细品品,那字里行间的魔鬼细节,才真是要命。计划要求哈马斯在72小时内,必须交出所有扣押人员,不管死活。更狠的是,哈马斯必须彻底放下武器,战后加沙的任何管理工作,都别想再插手。
这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交出人质,等于扔掉了手里最后一张王牌。解除武装,更是自废武功,把自己的脑袋别在了别人的裤腰带上。这对哈马斯和那些支持它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把脸按在地上摩擦,是把身家性命全盘托付给死敌。
怎么选都是死胡同
一个跟哈马斯走得近的消息人士直接跟路透社撂了实话,说这份计划“完全是以色列的许愿清单”,有些条件摆明了就是冲着彻底弄死哈马斯来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接受”。另一位巴勒斯坦官员的话更直白:特朗普这套东西,就是把以色列的要求原封不动地抄了一遍,压根没给巴勒斯坦人留一丁点活路。
所以你看,摆在哈马斯眼前的,哪是什么和平或战争的选择题,这分明是一道无解的送命题。接受,等于政治上当场自尽,这个组织从此烟消云散。不接受?特朗普的话已经说绝了,他会“毫无保留地支持”以色列把哈马斯从地球上抹去。
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虽然在中间尽力周旋,但也只能打着哈哈说,这只是个“原则”框架,“细节嘛,还要再聊聊”。可特朗普那边根本不给台阶下,有记者问还有没有谈判空间,他直接一句:“没多少了。”
台上的握手与台下的算盘
最讽刺的是,就连那个公开叫好的内塔尼亚胡,心里的小算盘也打得噼啪响。他在记者会上嘴上说着“我支持”,可话锋一转就强调,以色列的安全才是永远的第一位。甚至后来还有风声说,以军会继续留守“加沙的大部分地区”。
这种话一出来,那个所谓的“全面撤军”承诺,瞬间就成了一句笑话。就算哈马斯真捏着鼻子签了字,以色列会不会遵守约定,谁心里都没底。毕竟在哈马斯看来,以色列的信誉早就跟加沙的废墟一样,一文不值了。
这份计划本身也是漏洞百出,根本经不起推敲。比如,谁来组建那支“临时国际稳定部队”?哪些国家出兵?钱谁掏?规矩谁定?以色列保留“缓冲区”和部分驻军的说法,又怎么跟全面撤军自圆其说?这些关键问题,一个答案都没有。
废墟里的绝望与怀疑
就在白宫高谈阔论和平愿景的时候,加沙的炮火一天都没停过。以色列的坦克正朝着加沙市中心碾压过去,内塔尼亚胡管那儿叫哈马斯的“最后堡垒”。加沙城的医院附近又挨了炸,保温箱里的婴儿被困在生死之间,无处可逃。
对于特朗普这份从天而降的计划,加沙当地的老百姓普遍觉得,这不过是又一个谎言。60岁的父亲萨拉赫·阿布·阿姆鲁,通过聊天软件传来了他的声音:“我们当然希望战争结束,但我们更希望那些杀害了我们几万人的占领军滚出去,永远别再回来。”
他的话,说出了太多人的心声。他们怀疑这只是一个骗哈马斯交出人质的圈套,根本换不来真正的安宁。“我们信不过,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这两个人谁都靠不住。”
结语
说到底,特朗普这份所谓的“和平计划”,不过是一份精心包装过的劝降书。它粗暴地将错综复杂的巴以冲突,简化成一个四天的倒计时,强行把哈马斯摁在“投降或灭亡”的单选题上。
未来的路,无非三条。一是哈马斯低头认输,被赶出加沙,战火暂时歇了,但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只会被挤压得更小。二是哈马斯硬扛到底,以色列的军事打击只会更疯狂,加沙将坠入更黑暗的人道深渊。三是搞个什么临时托管,主权被架空,长久的矛盾依然是个定时炸弹。
无论哪一条路,都看不到持久和平的影子。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最后通牒和武力威胁就能换来的。眼下最需要的,是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坐下来谈、并且信得过的对话机制,而不是用一个冷冰冰的倒计时,去催生下一轮更猛烈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