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顶三架!歼-20S震撼亮相,全球首款5.5代机化身空中指挥官?
2025年7月7日,中国空军正式揭幕了全球首款双座隐身五代机——歼-20S。 这架战机不是简单地在歼-20上加个座位,而是塞进了一整支“空中特战队”:它能指挥无人机群发动蜂群攻击,能充当迷你预警机扫描战场,还能用电子干扰瘫痪敌机。 一架歼-20S,相当于预警机+电子战机+指挥中枢的三合一组合体!
歼-20S最显眼的变化是双座驾驶舱。 前座飞行员专注驾驶战机,后座飞行员则化身“空中导演”:他面前的控制台可同时指挥4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实时分配目标、规划航路,甚至操控无人机充当诱饵吸引敌方火力。 2025年1月,军事专家张学峰证实:后舱是专门设计的“战术大脑”,不是训练座,更不是摆设。
这种分工解决了五代机飞行员的“信息过载”难题。 单座战斗机飞行员需同时操控飞行、武器、雷达和通信,而歼-20S将指挥任务剥离给后舱,让前舱飞行员专注空战机动。 今年4月青藏高原演习中,一架歼-20S带领无人机群,在海拔4000米机场满载起飞,半小时内精准摧毁模拟航母编队,全程本体躲在400公里外。
歼-20S的雷达系统已升级至“六代机水准”:探测距离达400公里,能同时跟踪60个目标并锁定20个重点对象。 这相当于在台湾海峡上空飞行时,可扫描整个福建到台北的空域。 更关键的是,多架歼-20S能通过数据链组网,将雷达探测范围扩展至上千公里,直接替代预警机的前线侦察功能。
隐身性能同样颠覆:新批次歼-20S使用35%复合材料和3D打印钛合金部件,机身减重1.2吨(相当于多带4枚导弹)。 第三代隐身涂层将雷达反射面积降至0.0001㎡——比F-35的0.001㎡缩小10倍,真正实现“雷达看不见”。
歼-20S的杀手锏是控制无人机群协同作战。 它能指挥攻击-11隐身无人机携带导弹突防,或派遣飞鸿-97A无人机冒充诱饵引诱敌方雷达开机。 2025年珠海航展演示中,1架歼-20S模型同时指挥12架无人机,模拟了“诱饵牵制-电子干扰-导弹齐射”的饱和打击流程。
这与美军的“忠诚僚机”计划形成鲜明对比:F-35目前仅能控制3-6架XQ-58A无人机,且需依赖地面站辅助决策。 而歼-20S后舱飞行员可直接通过机载AI系统,对无人机群实施动态任务调整,反应速度比美军快60%以上。
2025年4月的一次跨军种演习中,歼-20S展示了其“体系破击”能力:
首轮侦察:2架飞鸿-97A无人机前出,伪装成巡航导弹诱使敌方宙斯盾舰雷达开机;
电子压制:歼-20S锁定雷达信号,协同歼-16D电子战机实施电磁瘫痪;
饱和打击:4架攻击-11无人机从不同方向发射12枚反舰导弹,覆盖航母甲板与舰载武器系统。
全程仅28分钟,歼-20S本体始终处于安全距离外。 这种战法直击美军弱点——同年6月“午夜重锤”行动中,美以联军空袭伊朗时因过度依赖情报支援和预警机覆盖,导致部分战机陷入防空火力网。
歼-20S换装国产涡扇-15发动机后,实现两大突破:
不开加力1.8马赫巡航:从北京到上海仅需25分钟,比高铁快1小时;
高原战力跃升:在海拔4000米机场可满油满弹起飞,推力比俄制AL-41F提升18%。
这一性能碾压F-35的1.6马赫极限速度,甚至超越F-22的1.82马赫(需开加力)。 在模拟空战中,歼-20S利用超音速机动绕到F-35侧翼,发射射程200公里的PL-17超远程导弹,而F-35的AIM-120D导弹仅能反击120公里目标。
歼-20S的领先不仅是技术,更是设计理念的碾压:
空间局限:F-35因机体中部被升力风扇占据,无法改为双座布局;
系统滞后:F-35的Block4升级版仍未解决多机指挥瓶颈,需通过外部数据链中转;
成本陷阱:F-35单机造价8亿美元,而歼-20S指挥的4架攻击-11无人机总成本仅相当于1枚战斧导弹。
美军试图用六代机NGAD计划追赶,但该项目至少2030年才能服役。 而歼-20S已进入量产前夜——2025年1月,央视曝光其黄色原型机伴飞六代机歼-36的画面,证实中国采取“新老技术同步迭代”策略:用成熟平台验证未来技术。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