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引发争议,地主形象变化,网友参与批评
说起最近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生万物》,其实也不是啥稀奇事。这剧一上线,像是在平静水面扔了一颗炸药包,瞬间就把诸多大V、观众、评论区都炸得热气腾腾。有说好的,有说坏的,但我看最热的,还是关于土地革命是不是被“暗戳戳地否定了”这茬。这事儿,说真话,比谁家蒸馒头里有没有加碱还要敏感。
很多人盯着屏幕看着《生万物》里的地主爷,他不像以前教科书里那种牛高马大、拿鞭子的“坏蛋标配”,反而是一副兢兢业业、讲实干、对家业操心得不得了的形象。搞得满屏都是“地主号勤劳楷模”,有的剧里,农民还被描绘得一副混沌不争气、指望“大锅饭”的样子。你说这样的主角配角反差,网友能不炸锅吗?
网上大佬们也坐不住了,像郭松民这些人,文章一发批评声音接连不断。有些网友觉得很新鲜,说是新时代了,剧本也该讲深一点、复杂一点,不能老是一根筋。但大多数观众还是觉得膈应。毕竟土地革命这碗饭,吃的人太多,相关的人太广,怎么能让剧随便糊弄一下呢?你要是搞得像“地主爷是劳模、农民是打工仔”,大家不服气,哪怕导演跪着哭,也得挨骂。
更厉害的是,有些评论不是走情绪路线,人家讲得特有条理。一句话,“文艺为谁服务”?有人拿毛主席那个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来做标尺,文艺得为人民,得站在工农兵队伍里,拍给老百姓看。你要是拍地主阶级翻盘了,那可就是把锅盖倒扣着用,正事干反了。
还有一拨人说,偶尔能整点新花样,把人物复杂化没毛病,讲点人性的纠结、现实的灰色地带,甚至是地主也有勤劳一面、农民也有懒惰时刻,这些都可以。但你要是借着创新的名义,把土地革命“合法性”“正义性”打成问号,那可不行。说白了,这叫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主义这词儿说出来怪吓人的,其实就是说,不能把咱们历史上那些根本性的事——像土地革命、农民翻身——写成一笔糊涂账。要是文学创作不在乎这个底线,大家伙还看啥?都拍成小资情调了,不就离谱嘛。
更有意思的是,网络评论区的“群众监督”成了最近这事儿的大看点。以前大家看电视剧顶多吐槽演员长得像某某,演技不在线。现在不一样了,评论区里个个开足马力,不但盯着情节、台词,还反思剧背后的历史观、价值观。你拍得不好,观众直接上网发声,怼得导演编剧都得重新考虑下一步咋拍。这样一来,网民不光是嘴上皮,“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守护文化阵地”,突然一下就成了“责任担当”了。
其实还是那句话,《生万物》把文艺创作和人民的关系拎出来了。你拍得离人民太远,那剧就像没盐的菜,看得人直皱眉。可如果拍得太简单粗暴,满屏只有一边倒的“正能量”,观众也觉得太假。平衡尺度,不容易。
这戏留给大家的问题就是:艺术创作到底是为谁写?为谁拍?怎么讲故事才不算颠倒黑白?光靠剧情复杂化,人性纠结,能不能让大家信服?过去大家都说文艺是拿来给人民看的,为人民服务。但实际执行起来,导演编剧往往为了市场、收视率、投资回报,做选择题的时候总有点“两头不到岸”。一边怕拍得太主流了没人看,一边怕拍得太新了被骂“历史虚无”。你说这头疼不头疼?
这个时候,历史观就很重要。网上那些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评论,讲得其实也挺明白:土地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影响了数千万人头的命运。你不能只讲地主爷的辛酸奋斗,却啥也不说农民被压榨、血汗换饭吃的惨状。这样故事就变成了“地主创业史”,农民成了路人甲了。观众能不闹心吗?再想点深的,艺术创新不能拿来给历史事件洗白,吃瓜群众不买账,铁定要炸。
说回《生万物》,这部剧争议大到什么程度,连一些没看过电视剧的网友都忍不住下场评论了。大家的关注点不只是剧里谁帅谁丑,更多是怎么讲述历史、怎么反映当下的价值观。毕竟,土地革命、阶级斗争这些事,早就融进普通人的家族记忆里,谁都知道点皮毛。稍微一扯出来,大家热情高得跟锅里炖肉冒泡一样,谁都想尝一勺。
你得承认,这场争论其实也是一堂生动的“文艺通识课”。都说“文艺作品为人民服务”,但怎么“服务”?服务谁?服务到什么程度?文艺创作和历史事实到底是啥关系?这一下,网友都变身“历史小教员”,不光看剧,顺手做知识普及。最后弄得评论区乌央乌央的,比菜市场大妈抢白菜还热闹,大家连剧里每句台词都掰开揉碎了分析。
平心而论,《生万物》拍得好不好,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觉着剧本新、有冲突,人物立体,跟以前“脸谱化”套路不一样。也有人觉得你别太出格,把大家伙心里的底线守住,毕竟土地革命那点事太敏感,随便颠倒黑白了,容易引起民愤。就像老话说的,“文艺创作离开了人民就像离开了土地的庄稼,没根哪能活得长?”
回头看看网上那一拨批评,《生万物》这事就成了“文艺人民性”大讨论的现成案例。说到底,艺术创新也好,历史真实也罢,归根结底还是要考虑观众怎么看、怎么想。艺术家要吃饭,观众也要信服。谁都想拍点新东西,但不能拿底层的痛苦、老百姓的梦想当做道具。就像做饭不能拿调料糊弄主菜,拍文艺不能只造型,不讲实情。
有意思的是,这波讨论还带动了许多原本不看历史剧的年轻人。一来是被批评声音吸引,二来也是想看看到底“地主是不是成了劳模、农民是不是被黑了”。一看下来,有人说“还行”,有人说“没劲”,没准还激起了一波“自主查资料、了解历史”的小高潮。原本只是一次文艺批评,最后搞得像全民教育大会。调侃一句,“一部电视剧带火了历史老师的生意”,谁能想到?
舆论场上,大家各说各话,有的说是艺术探索、有的说是历史责任。你要是真想两边都讨好,那性质早就变了。大家也都明白,拍剧是要挣票房的,但票房再高,拍歪了历史账,大家还是不买账。毕竟,文艺创作的底线不是投资回报,而是怎么不损老百姓的感情,怎么把历史真实讲明白。这时候,“人民立场”就成了最硬的底牌,讲不明白的剧情,观众一眼戳穿。
这其实也提醒现在的创作者,做艺术不能光傍着流量、盯着话题。谁都想红,谁都想被热搜,但把历史大事当作流量噱头,只会得不偿失。观众不是傻子,大家都在行,看你态度咋样、立场咋样、有没有足够的尊重。拍新剧不容易,大家都想搞点创新,但心里的“世道公道”,不能丢。
回头看,这场关于《生万物》的讨论,其实就是一次大型“文艺体检”。谁敢刚上场就随便拍,立马被网友打回原形。就像戏台上的花旦,甭管你衣服多亮、台词多顺,没点真功夫、没点人民情感,一鞭子下来全是浮云。网友的“群众监督”,可不是走过场,拍得不好就得挨喷,这才是文化健康发展的常态。
你要说以后还有没有类似的剧本争议,那肯定是有。但每次争议的出现,其实都是在提醒文艺圈,你拍什么、怎么拍,得和大家伙的历史记忆接上。脱离了根,就像树木没了水,光剩树皮吹风了。
说到底,这波纷争还是把一句老话摆在桌面:“文艺创作一旦离开了人民,就失去了灵魂。”这话没毛病,拍剧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
戏里戏外,真实最要紧。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