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之内市值蒸发 88 亿,飞鹤奶粉怎么了
7 月 3 日,中国飞鹤股价在港交所迎来大幅下跌,单日跌幅达 11.3%,市值蒸发约 88 亿港元,收于 687 亿港元。作为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的头部企业,飞鹤此次股价异动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也让人们不禁疑问,这家曾凭借 “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口号风靡市场的奶粉企业,究竟遭遇了什么?
飞鹤奶粉的发展曾一路高歌猛进。1962 年成立的飞鹤,是中国最早的奶粉企业之一。2001 年,飞鹤开始专注于婴幼儿奶粉领域,此后凭借对产品品质的把控和精准的市场定位,逐渐在行业内站稳脚跟。2019 年 11 月,飞鹤在港交所上市,募资规模达 137 亿港元,成为当年港股最大规模 IPO。上市后,飞鹤业绩持续增长,2020 年营收突破 200 亿元,2021 年更是以 227.8 亿元的营收超越伊利、蒙牛等企业,登顶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成为国内奶粉行业的领军者。
然而,从 2022 年开始,飞鹤的增长势头逐渐放缓。2022 年营收为 213.1 亿元,同比下滑 6.4%,这是其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滑。2023 年,营收进一步降至 182.6 亿元,同比下滑 14.3%,净利润也从 2021 年的 69.05 亿元降至 2023 年的 33.3 亿元,两年间净利润近乎腰斩。进入 2024 年,市场对飞鹤的信心持续减弱,股价也随之波动下跌,最终出现 7 月 3 日单日市值蒸发 88 亿港元的情况。
飞鹤的困境,首先与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整体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新生儿出生率持续走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新生儿出生率为 8.52‰,2021 年为 7.52‰,2022 年为 6.77‰,2023 年进一步降至 6.39‰。新生儿数量减少直接导致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需求萎缩,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据欧睿国际数据,2022 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同比下降 1.5%,2023 年同比下降 3.2%,这是该市场连续两年出现下滑。
除了市场需求萎缩,飞鹤自身的经营策略也面临挑战。一直以来,飞鹤高度依赖线下渠道,通过经销商和母婴店进行产品销售,这一模式在市场扩张期曾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市场下行期,高额的渠道费用成为企业的负担。2023 年,飞鹤的销售及分销费用为 58.7 亿元,虽然较 2022 年有所下降,但占营收的比例仍高达 32.1%。同时,为应对市场竞争,飞鹤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等手段,导致产品毛利率从 2021 年的 70.0% 降至 2023 年的 63.5%,盈利能力被削弱。
另外,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对飞鹤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消费者对奶粉品质和安全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他们在选择奶粉时更加理性,不再仅仅迷信品牌,而是会综合考虑配方、原料、生产工艺等多个因素。近年来,市场上涌现出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中小奶粉品牌,它们凭借差异化的产品和精准的营销策略,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飞鹤虽然也在不断优化产品配方,但在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方面的表现未能达到市场预期,难以持续吸引消费者。
面对当前的局面,飞鹤也在积极寻求转型。一方面,公司加大了线上渠道的布局,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路径,2023 年线上营收占比已提升至 15%;另一方面,飞鹤开始向成人奶粉、营养品等领域延伸,试图降低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的过度依赖。但从目前来看,这些转型举措尚未取得显著成效,飞鹤仍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增长点。
飞鹤一天之内市值蒸发 88 亿港元,是市场对其当前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反应。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整体下行的背景下,飞鹤能否通过调整经营策略、加快转型步伐来扭转颓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而飞鹤的经历,也为整个奶粉行业敲响了警钟,企业只有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