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章洙重掌青训,启东校园追忆国安岁月,铁帅回归引热议
李章洙重返中国绿茵:启东校园热情高涨,申花防线崩盘难挡德比危机
李章洙的身影重新晃进江苏启东的绿茵场时,毛衣领口还带着泥点子,鞋底的草屑仿佛都记得十几年前的嘈杂,春秋两季颜色一样褪。但启东这帮初中生大中午还能扛着宿舍楼的饭味儿,抱着足球等他午训,热情全挂在脸上。这个韩国老头,一口北京地道话,刚落地学校操场,立马被围了个结结实实。有人偷偷笑,说他还是像在工体边上冲替补练牌子的老样子。
往回倒十五年,北京国安那个夏天,赛后的北看台总有人把“铁帅”大旗扛到栏杆上。李章洙穿的是绿夹克,脸绷得紧,和施密特混一块儿,经常被人拿来比较——俩人都把国安从联赛边缘,推到榜首的位置。那阵更衣室里,手套时常成了飞来飞去的道具,关起门后,李章洙有一套自己特立独行的带队方式。有人说他太倔,和几个年轻主力搞得氛围有点僵。其实,底下很多老北京球迷一直记着:冠军倒数第二轮,那个夜里的雨和李章洙走得都很突然。后来,新闻发在论坛,洪元硕捡起了接力棒,国安那才终于捧起第一座中超奖杯。
这话题到2010年还经常在工体边的羊蝎子摊上被人翻出来。几位铁粉讲起李章洙,觉得功还是不能小看,冠军虽没赶上,但把队伍带起来的,非他不可。有个姓魏的老哥,每次都举杯感慨:“章洙要是不走,冠军可能早就来了!”
离开北京之后,李章洙直接南下广州恒大。那时的红色球衣对于他来说,是全新开局。接过球队之后,第一年就把恒大带进了中超,还顺手拿了个冠军,笑得比打麻将赢钱还夸张。可命运转得比油条还快,第二年俱乐部大老板突然挥了挥手,把欧洲大腕里皮请进来。李章洙支楞着下巴离开,心里一直记恨这个突如其来的交班。老楼道消息说,他坐飞机回首尔,一路上都没脱下那件恒大的队服。
转眼十几年,李章洙现身启东,许多国安铁杆又在微信群里乐着盘旧账,说是不是他想跟国安小将喝顿馄饨,再进工体看场球。启东办足球节那天,有个穿98年球衣的小孩边颠球边喊:“老李,还记得你在北京的护腿板不?”这个画面挺滑稽,但谁也没认真笑。
反倒这头,上海滩最近却刮起凉风。上海申花,蓝色主场大巴上来下去三场,对手随手一拨,球网颤了9下。上一回河南队,两场丢了五个,球迷戏谑“铁桶阵变筛子”,新开的串串小店挂着门神画像,都说没招。主教练斯卢茨基,眉头拧着麻花,替补后卫一个个瘦得像豆角,就是死活也不敢用。阿马杜大伤归来,脚下还是发软,刚站稳又给人“吃饼”。街头热议,说今儿申花的小门将薛庆浩鸽哨吹得响,扑球心虚,跟对门的余鉴闲一比,落差大。
有一把,朱辰杰训练后坐在队医门口,裙子似的运动裤拖地。伤还没好利索,能不能赶上海港的德比,咱也八字没一撇。网吧隔壁的大爷贼溜地说:“朱辰杰要是不上,申花后院火烧天井。”
世博大道小馆里,梅州客家球迷刚下夜班,低声讨论着刚打完那4-2。海港队员明显轮换,体力留足——不是哥们瞎说,这帮人一看就没费体力,车钥匙一插就能开到德比。申花这头,连泡面都吃不完,下一场要怎么顶上去,后场有没有人,都是个悬念。
申花的门将薛庆浩前日吃了顿家常豆腐,感慨自己“平时训练不比谁少,比赛老出岔子”。外头说的多,里面其实也憋得慌。对手门将余鉴闲,老家吴侬软语里传句“踢球靠胆,守门凭心”。两人比赛后曾擦肩,谁也没大声说话。
有意思的是,前锋刘诚宇这赛季奇怪得很,点球命中率跌进井底,膝盖都快扣出豁口。本轮又碰上空门,脚下一戳打偏,听说赛前老婆还托人下了点彩,赛后倒安慰他“家里锅都还满着呢”。球迷调侃,球星也有自个儿的迷信,点球一丢直接不自信,赛场外的小迷糊和草根一样多。
全场球迷最惦记的,还是上海德比一役。申花如今连场丢球,“德比大考”眼瞅不到底。队内有小将回宿舍拍短视频,说自己赛前吃碗排骨面,也许就能赢海港。卖球鞋的摊贩跟着起哄:“蓝头布鞋穿了十年,德比你敢上场试试不?”听着不合辙,但场边烟气和吵闹就是这时候最真。
说上海地头的老话,球迷坐在小区石凳上,讲起02年申花的后防线和如今的小兄弟,也就半根烟的功夫。氛围有些乱糟,有个小孩带着方言给球员留言:“莫要怕,马路牙子上练大了,场上还能缩?”
天黑下来,江苏启东的学校灯依旧没熄,李章洙在办公桌上摊开一摞球员登记表,顺手又拆点韩国辣酱搅米饭。操场灯下有小孩追着野球乱喊,两位老师互相问:“今天谁去超市买鸡蛋?”手机充电器掉地,吱溜一声,李章洙拉过椅子,开始给小球员讲半截韩语半截北京话的防守秘诀。江边风起,杯子水洒了半地——走廊尽头谁又忘了拎走伞。
“明早可别忘了带护腿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