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副总统亲口承认:对华关税已是“严厉制裁”,美国政策陷入困境,再加码将自食恶果
最近,美国副总统在八月下旬的一席话,可真是给全球贸易圈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他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再对中国加征新的进口关税,理由是现有的关税已经够高了,简直是“相当严厉的制裁”。这番表态,在中美贸易关系这根紧绷的弦上,显得格外引人深思。
要知道,这可不是随口一说。这番话出口之际,两国正就贸易问题掰手腕,甚至还达成了一些暂停关税的协议,足见当下贸易格局有多复杂。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美国这高关税政策,到底藏着哪些拧巴的矛盾?它又是怎么反噬美国经济的?国际舞台上的那些盘根错节,又给这政策套上了哪些“紧箍咒”?而我国,面对这压力,又如何悄然重塑着全球贸易版图?这背后,或许正揭示着美国贸易政策深层的困境与潜在的转向。
关税高墙,真高吗?
美国高层官员嘴里这“高额关税”,听起来确实有点唬人,甚至被形容成严厉制裁。但仔细一琢磨,这数字可不是单一的,它背后藏着不少谈判的猫腻,也暗示着美国对华贸易政策远非铁板一块,其实还有腾挪的空间。
八月下旬,美国副总统在访谈中说得明明白白,美国不会因为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就给中国商品再加税。她强调,现在的税率已经够高了,再加码,对美国自己来说,那真是弊大于利。
她口中这“高关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税种,而是多种措施叠加起来的。这其中有针对芬太尼的百分之二十关税,还有百分之十的“对等基准关税”,以及那百分之二十四、目前正处于暂停状态的特别关税。
就在今年八月十二日,中美两国可算是达成了一项协议,把那百分之二十四的特别关税又暂停了九十天。这协议签得也挺险,就在前一份关税暂停协议到期前二十四小时。同时,双方也同意保留了百分之十的基准税率。
回想一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二零二五年四月,还曾放出风声,要对中国高科技和原材料商品加征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五十的新关税呢。然而,这些近期的迹象表明,即便嘴上说得再硬,政策制定者们也得面对现实的灵活性需求,而且内部对于加税这招到底有没有用,分歧可不小。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美国对华关税政策,本意是想保护自家产业,可时间一长,这副作用却越来越明显,反倒伤到了美国经济本身。从企业成本到老百姓的物价,这“反噬效应”可谓日益显著,美国企业界也是怨声载道。
有研究估算,关税政策让美国进口商品的成本飙升了超过三千二百亿美元,比预期足足多了千把亿,这直接加重了美国企业的运营负担。尽管现任政府(指特朗普政府)当初希望通过关税推动制造业回流,可现实的骨感,远超想象。
看看美国国内的电力变压器行业,就因为它严重依赖中国的钢材,本土产能又跟不上,结果项目一拖再拖,当初想让制造业回流的宏伟目标,眼下看来真是步履维艰。今年四月九日,纳斯达克指数下跌百分之三,英伟达市值蒸发一千五百五十四亿美元,这与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恐怕脱不了干系。
高关税还像一剂猛药,加剧了美国消费品价格的上涨,通货膨胀愈演愈烈,低收入家庭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许多美国企业面临采购成本急剧攀升、供应链频频中断的困境,逼得它们不得不考虑转移生产线,但短期内这哪是说搬就搬的事儿?就像苹果公司,也得被迫琢磨着把生产线挪到越南或印度去。
包括英特尔、高通在内的美国行业巨头,对政府的芯片出口限制那可是持续不断地表示强烈反对。美国企业界的这股持续施压,很可能促使特朗普政府网开一面,允许英伟达向中国销售“特供版”人工智能芯片。据说这款芯片的性能将超过现有H20,采用先进的五纳米工艺,算力可达十五PetaFLOPS。
这可就彻底暴露了美国企业与政府之间,在半导体出口管制和中国市场经济利益之间,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尽管预计今年美国能通过关税捞到二百亿美元的收入,但从长远来看,这只会拖慢经济增长的脚步,还会导致大量工作岗位的流失,让这项政策的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舞台,合作唱主角
在全球地缘政治这张复杂的棋盘上,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可不光是看经济账本那么简单,还得掂量掂量,在解决全球性难题上,对中国合作的依赖有多深。这就使得一味地施压,这招儿真没那么好使。
美国政府曾通过多层级的沟通,试图争取中国在解决某些国际冲突上的帮助,这说明美方在一些关键议题上,其实还是盼着能和中方合作的,而贸易政策,很可能就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有分析指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也反映出它在处理与第三方国家(比如俄罗斯)贸易关系时,不愿与中国彻底撕破脸的谨慎态度,因为真要引发更大规模的贸易摩擦,那后果,美国自己也承受不起。
中国在相关国际问题上,始终坚持对话谈判的原则,并且强调正常的商业往来,不应该受到第三方的干预,这无形中就削弱了把关税当作政治施压工具的合理性。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等国际组织,也多次敲响警钟,警告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只会让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发展中国家更是损失惨重。
今年八月,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再次刷新低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这些都凸显了中美合作对于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性。中美双方在斯德哥尔摩达成的协议,内容可不少,包括技术团队完成关税目录分类、智库联合小组制定产业竞争规范、立法机构推进配套法案衔接等任务。
美国国会正在审议的《供应链弹性法案》与中国正在酝酿的《外商投资促进条例》,在知识产权保护、数据跨境流动等条款上,竟然也显现出趋同的迹象,这表明双方都在努力寻找共识,以稳定全球产业链。彭博经济研究显示,如果双方能在芯片关税豁免清单上达成一致,全球电子产业链的年度成本就能降低百分之十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上调了零点三个百分点,认为中美贸易紧张关系缓和,绝对是个积极信号。
东方智慧,另辟蹊径
面对美国持续不断的关税压力,中国可没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积极主动地铺设多元化战略。这不仅让自家经济的韧性更强,还在悄然重塑着全球贸易的地理版图和结算方式,为自己的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
从去年开始,中国就积极布局,调整出口策略,把重心转向了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新兴市场,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中国政府不仅给中小企业提供出口信贷支持,还加强了与东南亚国家的多边合作,更重要的是,大力推动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这种策略,与其说是硬碰硬的对抗,不如说是“柔性反制”,目的就是一步步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今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虽然下降了百分之十五,但对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却实现了大幅增长,这清楚地表明,我们外贸多元化的战略,已经初见成效。
在贸易博弈中,中国还策略性地利用了其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这可是一个重要的反制筹码。今年四月,美国刚发起新一轮关税攻势,中国商务部就迅速反制,加强了对美稀土出口管制。美国国防部在六月的评估中就强调,如果对华稀土进口被切断,两年之内,美军武器系统的核心部件生产将无法持续。
通用电气、特斯拉等美国企业,都开始向白宫请愿,要求缓和对华政策。世界各国也开始重新评估产业链的安全性和市场的多元化,东盟、南美、非洲的许多国家,都在加速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今年八月,中国与巴西签署了新一轮农产品合作协议,这进一步削弱了加拿大在中国食品供应链中的地位。中国正以稳健的姿态,积极参与多边规则的制定,推动构建一个公平、开放、包容的贸易新秩序。
笔者以为
美国副总统关于对华关税已达高位的表态,在我看来,象征着美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正从过去的激进,慢慢转向一种更为审慎的阶段。这绝非偶然,而是美国国内经济承受的反噬效应、复杂的地缘政治平衡需求,以及中国有效战略应对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中美双方近期在贸易对话中展现出的合作意愿,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上调,都传递出了积极的信号,预示着全球贸易的紧张关系,有望迎来一丝缓和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