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三层头巾,拥有亿万财富!卡塔尔、沙特、阿联酋谁最富有?
其实最富裕的地区在波斯湾的沿岸一带,说白了,那里有三个国家常被调侃为“头顶一块布,花钱像流水”——就是卡塔尔、沙特阿拉伯,还有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
乍一看,这三个国家的人民穿着差不多,文化也挺像,大家都觉得他们像“一家人”似的,但实际上,它们的财富构成、社会模式还有发展方式都大不一样,甚至在地区角逐中还隐藏着小算盘。
说到“人均富裕程度”,卡塔尔算是中东地区的佼佼者。这国家面积大概就相当于中国重庆的八分之一,刚开始还挺贫穷,曾经是英国殖民地中最穷的地方,早在上个世纪初主要靠捕鱼和采珍珠谋生。关键的转折点是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被发现后开始的。
现如今,卡塔尔的天然气储量占到全世界的15%,仅次于俄罗斯和伊朗,算得上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之一。每天的能源收入就像“钞票大爆炸”似的,疯狂增长。
庞大的财富资源带来了无尽的奢华享受。在卡塔尔,人人都能开超跑,住豪宅,早已不算稀罕,有些人甚至把狮子、老虎当作宠物养。
资产超过亿,也就算得上“略有满足”了,要想真正显示身份,得搞点新奇的玩法。比如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就是他们“炫富秀”里的典范。
这个国家砸下了2200亿美元搞这次比赛,这笔钱不仅比以往任何一次世界杯花费都要多,更是历届所有世界杯总支出的好几倍。
别的国家办世界杯,顶多是翻修几座奢华体育馆或者新盖几座场馆,而卡塔尔可不一样,直接在荒漠里“建城”,真是搞了个大动作。
为应对沙漠的高温,比赛场的每个座位都撞上了空调,座位和脚下都安有出风口,真正诠释了“用钱能解决的都不是事”这句话。
不过,这份“热情”也带来点小麻烦,比赛一开始,很多球员因为场馆温差太大集体感冒。观众席上的反应也挺有趣,本地的土豪们坐得惬意舒适,国外的球迷却裹着旗帜、披着浴巾来防寒,甚至都冻得直流鼻涕。
更让人咋舌的是,卡塔尔的财富可不仅仅集中在皇族或那些精英圈子里,而是达到了难得一见的“贫富平衡”。
这国家的人均年收入高达104万元,稳坐全球榜首,比美国多出三倍,日本多五倍,中国更是差不多26倍,几乎没有什么穷人存在。
在卡塔尔,“不上班”几乎成了日常,反倒是去工作的,反而被看作是在“履行社会责任”。由于当地法规要求,外国公司在卡注册时,必须和本地人合作,股份至少要让给本地方51%。
这套制度一改变,社会格局也跟着变了,卡塔尔没有“打工仔”,每个人都像个创业者。大多数家庭都至少拥有一家企业,有些家庭甚至掌控十几二十家公司,平常就是“躺着等着分红”,生活简单得有点“单调”。
沙特阿拉伯,作为中东面积最大的国家,油藏丰富得不得了,基本就是“土豪”代表,可这底下也藏着最明显的贫富差距。
沙特的石油产量在全球排名第一,天天靠卖油赚的钱差不多有36亿元人民币,简直就像一铲子挖下去,就能弄出几个顶级球星的年薪一样。
靠着这份底气,沙特在区域里的竞争一直都是“不认输”。看到卡塔尔花了2200亿搞世界杯,他们也打起了算盘,要投50兆(5000亿)办2029年的亚冬会,打算一拼输赢。
卡塔尔在沙漠里造“足球城”的时候,沙特也紧跟着立项建起了能滑雪的“未来之城”。卡塔尔喜欢买买买,收购海外球队不在话下;而沙特呢,则是直接掀起了“星光争夺战”,把球星都盯上了。
用16亿年薪签下C罗,再花同样的钱招揽本泽马,甚至曾出价高达40亿追逐梅西,起价7亿人民币的年薪,让世界各地的球星都争相前来。
说到“王室排面”,沙特可是中东地区的绝对领头羊。2017年,81岁的沙特国王去中国时,搭乘的可是镀金的波音747专机,那机身内外、舷梯都满是黄金,场面真是气派到不行。
它搭的专机还带了两台黄金自动扶梯,行李箱一共装了506吨,还有两辆防弹奔驰S600。随行的队伍也是气派得很,百十位部长、800名代表、600多位仆人,再加上25位王子,阵仗不小。
当国王慢悠悠地从黄金扶梯走下来,这场持续差不多十几分钟的奢华表演,真是让全世界的观众都惊叹不已。
说到沙特的“第二大特产”,那肯定得数“王子”啦。因为王室实行一夫多妻,所以国王和亲王的儿子都被封为王子。自1932年建国到现在还不到百年,沙特王室已经从一个小家庭变成了1.5万人大军。
这些王室成员就算没啥事,每个月也能领到至少6万美元的生活费,某些核心成员的月收入还得上亿呢。
虽然王室的奢华生活令人咋舌,但普通老百姓的“佛系”生活状况却截然不同。沙特的人均GDP在中东排第五,但有近一半国民财产不足1万美元,联合国还把沙特列为“全球贫富差距最大的20个国家之一”,这在中东地区还真是少见。
沙特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结构过于单一,几乎所有产业都围绕着石油打转。而且,这些石油资源又由王室独占,普通民众很难通过正规途径获得高收入的机会。
再加上王室对文化娱乐的控制特别严,之前甚至不允许大家看电影,导致民众缺少消费的场所,这也让他们对“赚钱”的愿望变得不那么强烈了。
大部分人都是去当公务员或者进国企,要是找不到工作,直接就选择“躺平”。幸好那边的教育和医疗都是免费的,而且也不收个人所得税,基本生活还算稳妥。
阿联酋不算一个单一国家,而是一块由七个酋长国组成的联盟,像是“沙漠里的葫芦娃家族”。每个酋长国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经济特色。
在这些酋长国中,最出名的莫过于迪拜啦。它跟咱们中国挺像的,特别喜欢搞“顶天立地”的基础建设:盖了828米高的哈利法塔,成为全球第一高楼,还搞出了个七星级的帆船酒店,独一无二的那种。
连夏天气温能飙到50℃的沙漠里,也能建起全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这把“违背自然”都变成了奢华生活的一部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都说阿联酋最有钱的地方不是大家都知道的迪拜,而是那位低调的“大娃”——阿布扎比。曾经哈利法塔在建造过程中资金链一度断裂,是迪拜向阿布扎比伸出援手,才把这座标志性建筑给完工了。
两地不过90分钟车程,但阿布扎比拥有更丰富的石油储备,还掌握着阿联酋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而且,它还是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曼城的幕后老板,正是靠着这笔资金,曼城才能够站稳欧洲强队的行列。
“七娃”乌姆盖万因为“高福利”倒是挺出名的。这地方人口不到五万,规定:月收入低于四万元人民币的居民,就算是“困难户”了。
不仅能免掉房贷啥的,又能每月领几千块低保,政府还为了鼓励生娃,奖励第一胎一万美元,第二胎五万美元,第三胎十万美元,挺给力的。
奶粉、尿不湿这些育儿费用全都由政府出,等孩子长大了,还能申请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所谓“养儿防老”在这里可算是政府直接帮你“兜底”。
虽然这三国现在财源滚滚,但“好日子还能撑多久”这个问题还得看未来,毕竟那三大隐患一直悬在天上,让人心里七上八下。
这哥仨现在真是富得流油,毫无问题,可也正是这份富足让他们头顶悬着一把刀,因为对资源的依赖已经到了天花板上了。
中东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可不是取之不竭的,专家们说了,再过几十年,它们可能就快用完了。
三国的资源开采费实在低得让人吃惊,沙特一桶原油的开采成本不到5美元,而美国要花30美元,这种“老天爷追着赏饭吃”的优势,一旦资源耗完了,这种便宜就会没了。
卡塔尔的崛起真可以说是传奇了,不过也得承认,全靠油气资源支撑,要是将来能源市场的格局改变的话,它的财富基础可就受影响了。
虽然现在资源问题还不是大麻烦,但眼下那个外籍劳工的矛盾非得搞定不可。中东这地方,可是全球外籍劳工最密集的地带呀。
卡塔尔85%的常住居民都是外来务工人员,阿联酋这个比例更高,达88%,而沙特虽然最低,也有42%。不过,那个“卡法拉用工制度”,遭到国际劳工组织批评,称它是“现代版的奴隶制”。
外籍工人得有本地人担保,工作内容、薪水、自由都被担保人掌控,想换工作或者回国也得得到担保人点头,否则就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准备阶段,媒体报道过,有1200名外籍劳工因为工作环境太差而不幸去世。
他们每天要在45℃的高温下工作14个小时,还得挤在一个房间里15个人,工资又低得令人心疼,还经常被扣钱。
反过来,本地人干的活儿最轻松,薪水还最高,甚至连政府发的失业补助都比外籍劳工的工资高。这种“用压榨外籍劳工养活本土居民”的做法,长久下去说不定撑不了多久。
除此之外,这三个地区之间关系紧绷也是个大麻烦。虽然都在中东,但各方的利益冲突从未停止过角逐。
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卡塔尔和沙特之间那场“断交风波”。作为阿拉伯国家的“老大哥”,沙特一直想让周边国家听从自己的指挥。
可是,卡塔尔依靠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不太愿意听沙特的话,甚至还跟沙特的对头伊朗保持友好。两国共享一些油气田,要是跟伊朗闹翻,卡塔尔的资源开采肯定受打击。
2017年,沙特联合阿联酋、巴林等国家,以“支持恐怖主义”为名,跟卡塔尔搞起了断交,禁止卡塔尔的航班飞越这些国家的领空。
他们甚至打算在两国交界挖一条运河,把卡塔尔从半岛变成“岛国”,还威胁要在运河沿岸堆放核废料。
卡塔尔也不甘示弱,随即宣布退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并向国际法院提出仲裁,要求沙特等国赔偿50亿美元。
同时,凭借在国内的美军驻扎以及和土耳其、伊朗的友好关系,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在美国的调解下,沙特的运河项目被搁置,两国恢复了“表面上的友好”,但内里那些根深蒂固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正因为担心未来会出现变故,三国早就开始谋划“转型布局”了,而卡塔尔的行动尤为激进。凭借雄厚的财力,这个国家已经成长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现代艺术品买家之一。
在体育圈里,拥有全球20%体育市场份额背后的股权,真是不得了;在房产方面呢,他可是伦敦最大的房地产公司,英国许多地标性建筑都被他们收入囊中,甚至比英国王室持有的还多。
在商业投资这块儿,卡塔尔财团可是多家国际银行的最大股东,几乎全资拿下了华伦天奴这些奢侈品牌,还控股了法国巴黎圣日耳曼足球俱乐部。
他们还拥有西班牙电力公司、香港电力公司、俄罗斯圣彼得堡机场的股份,以及阿里巴巴和小鹏汽车的一部分股权,普通人日常购物的一部分钱,可能就流向了卡塔尔的腰包。
沙特和阿联酋也在赶紧转型:沙特大力推进旅游和新能源产业,而阿联酋则靠迪拜的金融和航运优势,想把自己打造成区域的经济核心。
它们都明白,资源依赖的国家转型的黄金时期不多,要是错失了,可能会重蹈太平洋岛国瑙鲁的命运。
瑙鲁曾凭借磷矿资源成为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可惜矿藏耗光、没个清楚的转型方案,30多年下来就变得人人破产,现在只能靠卖护照出外交维生,维持政府的正常运转。
中东那三个富国的未来,是能够成功实现转型,延续奢华的传奇,还是会因为资源枯竭而走向没落?这场关系财富命运的较量,至今还在持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