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希腊倒闭,欧洲联盟无动于衷,中国如何帮助希腊走出困境
2009年,希腊突然宣布自己“没钱了”,这事儿还挺突如其来的。更搞笑的是,在这场债务危机中,还有人把锅甩给中国,说是中国加息把希腊拖了下水。
就在希腊最吃紧的时候,西方国家嘴上说救助,手上却暗藏杀机。反倒是中国,不声不响地伸出援手,一边帮着搞港口,一边投资,硬生生把希腊从濒临倒闭的边缘拉了回来。
他们倒是先出了问题,却还在指责中国,是不是挺搞笑的?
要是你对“债务危机”这事还能记得的话,那你肯定还记得2009年快结束的时候,欧洲出了点状况,整个全球资本市场都跟着颤了一下。主要人物是希腊。这次危机讲究起来,可不能用一句“没钱了”就算了事。
早在2009年年底,希腊的公共债务已经超过了GDP的110%,财政赤字占GDP的12%以上,远远超出了欧元区“赤字不得超过3%”的红线。
要说最要命的地方,就是希腊不是突然“猝死”,而是“病入膏肓”,长期卧床不起。经济架构单一,旅游和服务行业差不多占了GDP的七成,制造业比德国差远了,农业贡献也不咋地,产业链裂得挺厉害。偏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爆发,游客瞬间大减,外汇供应断了,就像被关掉电源的老电视,一下子“啪”的一声,全黑了。
财政拮据,偏偏还挺慷慨,养老金拉得很高,公务员队伍庞大,福利补贴满天飞,整个国家给人的感觉就像提前退休的欧洲老同志。不过关键问题是,这钱从哪儿来?当然就只剩靠借债了。
长久以来负债不断,偏偏还搞点“小机灵”,想掩盖真正的债务水平,结果把整个欧元区也 搅和进去啦。要是在公司里,早就被审计拉出去扔了。
说起这场危机里最让人无语的事,不是希腊“抢先”躺得那么厉害,而是西方学界里那些“甩锅”水平挺准的,让人一看就明白币。
在2010年,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经济学教授James Hamilton在博客里直言不讳地说,中国的收紧政策是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关键原因之一。
乍一听确实有点道理,但仔细想想,好像你这逻辑里硬把中国扯进来了。欧洲国家年年都在透支,希腊的财政早就烂得不行,怎么就变成中国加息引起的事了呢?
更离谱的是2015年6月30日,希腊连当时欠IMF的16亿欧元都还不上,正式变成“欧元区第一个违约国”。如今再回头看那些当初把“希腊危机归咎于中国”的说法,别说是推理,就是胡扯都显得有水平。
欧盟的救援措施,反倒比危机本身还难受。
一听到希腊破产的消息,欧洲政坛现场立刻像是“高血压”发作似的。有句话说得好,毕竟是一家人,欧盟成员国可不能看着自己的兄弟摔倒就不帮忙。于是,援助行动就启动了,不过这“救命绳”上挂着的倒钩,也挺让人提心吊胆的。
2010年5月,经历了一场像马拉松一样漫长的欧盟会议,最终和IMF一起敲定了方案,成立了一个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欧债危机应急基金。希腊作为第一个受益者,获得了1100亿欧元的紧急援助。
看起来像是天上掉下的甘露,可实际上附带的条件就像出卖灵魂那般让人难堪。
一开始,希腊得赶紧紧缩财政:减少养老金、裁减公务员、增加税收,全面搞紧缩措施。说白了叫“结构性改革”,其实就是你得先为自己舍掉一点。措施一出,立马就点着了民众的怒火,接二连三的罢工和抗议不断上演。
不过,救援的成效并没有达到预期。到了2011年,看着“第一轮方案”像是给病人强行灌了清肠药还不让喝水,欧盟只得开始筹备“第二轮援助”,这回更严厉,要求也更苛刻。
第二轮方案的总额度是1300亿欧元,不过前提条件是私人债权人得“自愿”减记债务,其中最高额度达1000亿欧元。啥叫“自愿”呢?其实就是不签协议就等于债务违约,整个欧元区金融市场都得陪葬。
希腊得出个法案,确保以后政府不能随意推翻紧缩措施。也就是说,啥党派上台都得照现在这份“屈辱条款”办,不能反悔。
欧盟硬是给希腊定了个目标,规定到2020年,国债占GDP的比例得从160%往120%降。
让人觉得挺尴尬的事是,哪怕拿到两次救助,希腊还是没摆脱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民心荡然无存,国家的主权几乎处于“半托管”的境地。
一些希腊人气得直言,欧盟根本不算“家人”,倒像个“高利贷主”。他们想帮希腊?倒不如说只是为了把自己手里的债券保得稳稳的。
一点香港的力量,就能扛起整整半个希腊。
在欧盟还在喊着“救救希腊”的时候,中国已经悄然采取行动了。别急着谈贷款、谈收债,中国的方式有点让人意想不到,主要不是金融手段,而是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建设。
主角是比雷埃夫斯港,它在雅典西南边10公里左右,是希腊最大的港口,也是地中海东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不过,在债务危机发酵之后,这个港口像被寒流冻得几乎瘫痪了一样,几乎没有生机。
码头工人失业,设备老旧,运输效率居于垫底水平,希腊人都快对它失去了信心。这时,中国的脚步来了。
中远海运集团(COSCO)加入比雷埃夫斯港,可以说是中国对希腊最真金白银的体现之一。
中远加入之后,港口扩建了,吞吐量也上去了,还引进了先进管理,运营速度明显加快。另外,还串联起了物流、维修等上下游产业链,让这个曾经快要停摆的老港口一下子焕发出新的活力。
比雷埃夫斯港不仅收获了中国企业的实打实投资,还成为中希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承担着地中海东岸物流的关键角色。
比雷埃夫斯港已成地中海地区最繁忙的中转中心之一,不仅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也增加了地方的财税收入,让希腊人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合作不是施舍”的意思。
2015年6月29日,中国总理在访欧时公开表明,中国考虑整体大局,支持希腊解决主权债务难题,积极回应对方的关切和要求。
相比之下,欧盟召开了数十次会议,签署了几十页文件,结果只让希腊背上了更多政治债务;而中国只做了一个港口,带来一个产业,撑起了一片能够自我运转的区域。一个用嘴说话,一个用手干活,你觉得哪个才算是真正“把危机扛出去”的?
说到底,中国不是救世主,也没兴趣搞“谁欠谁”的瞎闹事儿,但我们心知肚明,国家出了大问题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骂人,而是真刀真枪的帮一把。
比雷埃夫斯港可不是传说,它就是那艘“驶入希腊”的中国货轮,满载着实打实的合作、互利共赢,再加上一份别人难以给予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范儿和务实作风。
参考资料: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引发原因、带来的影响以及给我们的启示,上海期货交易所认为,主要涉及财政管理不善、经济结构失衡等多方面因素。同时,危机不仅导致国家债务压力剧增,也对欧洲乃至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合理的财政和经济政策、稳健的金融体系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关于希腊债务危机和中国有没有关系,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在2010年12月2日的资料里,没有直接表明两者之间的联系。
欧盟有没有办法帮希腊摆脱那“无底洞”?人民网在2012年4月的报道里提到,欧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希腊走出困境,但具体的操作细节和效果还得看后续的发展。
推动“一带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2年09月12日
关于希腊主权债务的责任,咱们中国到底扛了多少?中国经营报,2015年0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