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内美日联合施压中国,印度趁机行动,中方已做好反击准备
在24小时之内,美日两国对中国展开了制裁行动。9月29日,日本经济产业省更新了出口管制“最终用户清单”,上面新增了几家中国公司。这个“最终用户清单”其实就像个黑名单,日本方面认定这些企业可能涉及军事用途或其他他们觉得敏感的领域,因此禁止日本企业向这些企业出口相关的产品。
中国商务部及时回应,指出日本方面完全没有实际依据,胡乱列出清单,侵犯了中日两国企业的利益,中方坚决表示反对。这一回应很直白,就是在说日本这么搞完全没有道理,只是跟着美国的节奏在走。
不过仔细琢磨,这背后的逻辑其实没那么复杂。日本在科技和半导体这块,占了不少技术和设备上的优势,而美国就得借助日本的力量,把中国关键环节堵死。过去两年,美国一直催促日本和荷兰在光刻机、先进原材料这些方面收紧出口,现在日本也逐渐用起这种“清单”工具。不过,日本自身经济不是太乐观,内需萎靡,出口一向是支撑点,日本跟中国企业合作挺多的,要是硬按美国的套路走,最后可能反倒双方都吃亏。
那天,美国商务部也公布了一套新的出口限制政策,要求对那些列入“实体清单”的公司以及它们的子公司实行一样的限制。说白了,这次他们推出的所谓“穿透性规则”,其实就是想把制裁的范围扩到更广。过去,美国只针对“实体清单”上的企业,现在又把持有超过50%股权的子公司也一块纳入限制名单,也就是说,要堵死企业通过子公司来规避限制的路径。同时,还特别加强了对那些有少数股权参与被制裁企业的公司的审查程序。也就是说,美国不希望中国企业有任何钻空子或走暗道的余地。
美方的说辞还是老调重弹,让人觉得挺熟悉的,说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怕中国企业借技术提升军事能力。不过,问题就在于,这样的做法早已不单纯是经济竞争,更把经贸变成了政治工具。中国商务部的回应很坚决,直言这是滥用出口管制的典型例子,严重损害企业利益,也会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产生不小的影响。
美国的这些举措,毫无疑问会让全球企业的运营成本变得更高。比方说,一家跨国公司要审批一个中国子公司是不是受限制,就得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尽职调查,要是出错了,可就可能面临巨额罚款。其实,许多美国和欧洲的企业其实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但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之下,也只能被动配合执行。
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这一系列操作实际上延续了特朗普政府重新掌舵后的政策方向。特朗普团队对中国的看法非常清楚,就是把中国当作最核心的战略竞争对手。所以,不管是芯片、人工智能,还是其它高端科技领域,美国都要全面施加压制。
中国的回应不只停留在口头反对,过去几年里,实际上已经采取了不少反制措施,比如不可靠实体清单、出口管制条例,还有对关键原材料的掌控。像稀土、石墨、镓、锗这些产品,中国都具备影响国际供应的能力。将来面对美方可能的进一步升级,中国大概率会采取对等和反制的行动。这逻辑也挺简单的:如果一直忍让,美方只会不断加强措施,惩罚的代价越大,逼迫对方回到谈判桌的可能性就越大。
更细微的是,印度商务和工业部门也几乎在同时宣布,对来自中国的四氟乙烷产品开始征收反倾销税。这个化工用品主要用在制冷剂里面,也就是像冰箱和空调里常见的那种气体。反倾销税怎么算呢?就是如果进口价格低于印度设定的最低限价,就按差额来征税。印度的最低限价定在每吨4423到5251美元之间,意味着如果中国的企业出口价格低于这个范围,额外的税也会跟着加上去。
印度和中国的经贸关系就像走钢丝,一边需要中国的原料和中间产品,一边又想自己搞制造业,所以经常用贸易救济的方法限制中国商品。过去几年,印度对化工、钢铁、电子等多个行业的中国产品展开过反倾销调查,目的也挺直白,就是想保护自己国内的产业。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保护措施未必真的能让印度的企业壮大,反倒可能让消费者吃亏,花更多的钱。
特别要说的是,近几年印度在地缘政治上一直在向美国靠拢。美国把印度当成对抗中国的一个重要伙伴,印度在一些关键领域也挺配合的。比如在供应链调整、芯片投资什么的,印度一直想从中国那里捞点好处。这次对中国化工产品出手,未必完全受美国指挥,但这个时机真是耐人寻味,也传递出一种信号:在中美争斗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印度也希望通过规则,争取更多自身的利益。
不得不说,这三件事情在一周内集中发表,感觉挺有针对性的。表面上看,美日印三国各自搞着不同的旗号,可实际上加起来就是对中国企业全方位设限,甚至还形成了一种合力效果。日本在高科技领域收紧措施,导致中国在设备和零部件上受限制;美国范围扩大制裁,直接影响企业国际布局;印度则利用贸易壁垒,增加中国企业的成本。这三国的动作方向各异,但都在指向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空间被压缩。
不过,中国也不是毫无办法的。针对日本,中国一直在坚持沟通和协商,争取让更多企业从清单上撤下,同时也提醒日本别盲目跟风美国。面对美国,中国已有不少应对措施,未来还会根据形势灵活调整。至于印度,虽然不会因为一宗化工反倾销案就升级到全面摩擦,但肯定会通过外交和经贸途径表达态度,必要时也会采取对等的措施。
现在呀,世界经济早就高度融合了,哪个国家都很难单打独斗,把合作全切断。美日印这几步棋,或许能在短时间内给中国制造点压力,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市场规模大得吓人,产业链优势也挺明显,一直在推进自主创新和供应链多元化。真正得当心的,可能是那些跟着美国跑的国家和企业,一旦失去了中国市场,未必能找到更好的替代方式,挺让人担心的事。
面对这些一波又一波的动作,中方的立场很明确:坚决反对、积极反制,同时也保持沟通合作的通畅渠道。中方已经做好反制准备了,说得不是马上就要全面开战,而是让外界知道,中国绝不会任人宰割,必要时一定会拿出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