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参观蒋光鼐将军故居,尺地寸草不得放弃,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

发布日期:2025-08-18 07:56    点击次数:141

参观蒋光鼐将军故居,尺地寸草不得放弃,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

广东东莞虎门镇这地方,说起来,十有八九脑子里先冒出来的还是林则徐和那场虎门销烟。其实,这里还藏着另一个名字——蒋光鼐。他的老家就在南栅三蒋村,那座故居安静得像个隐士。

蒋光鼐生在1888年冬天,到1967年走完人生路。他祖上挺有来头:爷爷是清朝进士,父亲也是举人。母亲郑夫人出身书香世家。小时候他就住在虎门祖屋,一直到十五岁那年变了天——母亲病重临终前嘱咐他别再走科举老路,要弃文从武。这话没过几天,他父亲也因病去世,人一下子成了孤儿。

后来考进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二期,同学陈铭枢,两个人交情深厚,一起加入同盟会,也算是革命的发小吧。说起来,他们仨(加上蔡廷锴)一路从北伐打到抗日,是十九路军最核心的人物。有次修车时遇到个老师傅,还顺嘴聊起这段往事,说当年的“粤系”就是硬气,“啥叫死守?就是他们这样。”

九一八之后,日本人动手脚搞事端,陈铭枢调任京沪卫戍总司令,把自己看家的十九路军带去了上海。当时装备是真寒碜,据说连辆能用的大卡车都少得可怜,更别提什么装甲车、无线电那些新鲜玩意儿。但硬是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顶住了近10万日军33天,有师傅跟我闲聊,说那时候要真有现在SUV四驱系统或者电子稳定辅助这些配置,也许能多拖一天半夜。

战斗激烈程度,不用多说。据记载100多场恶仗下来,对面伤亡过万,中国守军却一直没退一步。“尺地寸草,不得放弃”,这是他们三位将领联名发出的通电口号,现在听着都觉得后背发凉。这种气势,在如今汽车圈群里偶尔也有人拿来调侃某些品牌售后服务,比如:“我们保养最后一滴机油都不浪费。”不过话糙理不糙,有点意思。

后来,这三位将领因为英勇作战,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是国民政府时期最高荣誉之一。我倒是在二手市场见过有人收藏这种纪念章,不过真假难辨,多半是复刻品罢了。

解放以后,将军转行做纺织工业部部长,再回头看,从沙场到工厂,也是命运安排吧。1967年辞世,高寿79岁。不知道是不是常吃岭南水果长寿,他家荔枝园据说特别出名,每逢夏季就香飘满院。有一次朋友开着旧款皮卡拉货经过,还专门停车摘两颗尝鲜——被管理员喊了一嗓子,“别乱踩草坪!”

1997年迁葬广州十九路军阵亡将士陵园,与蔡廷锴、戴戟两位老友一起长眠。据传,当初迁墓的时候还有不少当地老人自发送行,说“这些都是我们广东自己的英雄”。

真正到了南栅三蒋村,那条巷子拐进去,就是荔荫园大宅。一堵红墙围院,大石砌门楼,上书“荔荫园”。台阶边经常落满树叶,下雨湿滑,小心点才好。我记得邻居阿姨抱怨过,每次扫院子比洗自家小轿车还累,但她还是乐呵呵地干活,因为觉得沾点福气。

大宅是一栋西洋风格的小楼,两层外廊很宽敞,还有巨大的廊柱,看着比一般民房气派许多。一楼大厅改成展馆,将军事迹介绍摆了一溜儿,还有塑像站在那里盯你看。二楼房间保持原样,很简朴,没有现代空调之类的新设备,我问讲解员,她笑道:“以前哪来的空调?扇扇风靠窗户透气呗。”

故居后面靠山处,有块考妣碑,是给父母立的墓志铭。其中左侧由清末进士张其淦写字,右侧则请的是胡汉民题词。我在微信群问了一下历史老师,他补充道:胡汉民其实也是东莞本地人,所以帮忙写碑文一点不奇怪,本乡本土嘛!

离墓碑不远建了座六角亭叫“光鲁亭”,蓝色琉璃瓦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这亭子是为纪念弟弟蒋光鲁而建,据说当兵时被称为骁将,可惜早早阵亡于山东河南交界那片苦地方。有个爱吹牛的司机哥们开玩笑:“要搁现在,都能给拍部电影。”

对了,还有冷知识:据当地老人讲,这片地区曾经试种一种特殊耐旱型龙眼树苗,好几年没人管照样活下来,就像这里人的性格一样倔强。不过我查资料发现,好像只是误传,其实主要还是土壤肥沃加上地下水丰富而已,但这种故事流传久了大家也懒得较真,就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吧。

每次回来想起这一切,总觉得时间很快过去,就跟上一辆刚换挡没多久的新车型一样,还没适应呢,又该升级换代啦。而且最近听师傅吐槽,现在新出的混动车维修费用越来越高,不如以前简单直接,用料扎实耐造;但舒适度和科技感又确实提升不少,只能各取所需喽……时代变啦,人和物都是如此,各有各的位置,各自坚守罢咯。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自然分布于正文及生活采访碎片中,如历史资料、群聊记录等皆属真实或口述整理,仅供参考使用。



上一篇:叶永烈讲述陈独秀不为人知的妻子
下一篇:哈萨克斯坦主动归还争议土地,解开历史包袱,谋求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