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吁志愿联盟备战俄,确保援乌安全承诺可信
当一纸安全承诺摆在乌克兰面前,它究竟是一道盾牌,还是一张空头支票?西方国家口中的“志愿联盟”,真能在战火再起时挺身而出吗?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豪言,已有26国愿意加入对乌安全保障的“志愿联盟”。听上去声势浩大,仿佛西方团结一心。可细看名单,却令人哑然——美国、德国、波兰、意大利这些真正握有军事重器的国家,早已悄然划清界限,明确表示不会派兵。所谓的联盟,实际只剩下英法撑场,其余多是军力有限的欧洲小国。这阵仗,与其说是威慑,不如说更像一场政治姿态的集体亮相。
就在此背景下,芬兰总统斯图布发出强硬表态:如果俄罗斯再度进攻乌克兰,志愿联盟必须做好与俄直接开战的准备。他强调,安全承诺必须“可信”且“有力”,不能沦为纸面文章。这话听来掷地有声,但问题随之而来:没有北约背书,这些军队一旦与俄军交火,谁来兜底?
要知道,美国早已划下红线——驻乌的西方部队不受北约集体防卫条款保护。这意味着,若真爆发冲突,华盛顿不会出兵救援。没有了这把“保护伞”,那些跃跃欲试的小国,还能有多少底气直面俄军的坦克与导弹?
我们不妨设想一个场景:某天清晨,顿巴斯前线炮声再起,俄军越境推进。此时,某志愿国士兵在乌境内遭遇俄军突袭,是还击,还是撤退?还击,可能引爆国家间战争;撤退,则承诺瞬间崩塌。这种两难,正是当前“志愿联盟”最真实的困境。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安全威慑的本质,从来不只是兵力多寡,而是对手是否相信你敢动手。俄罗斯会相信一群在北约保护之外、各自心怀顾虑的国家真敢与之全面开战吗?恐怕连这些国家自己都在打问号。
于是,这场高调的安全承诺,更像是在玩一场危险的心理博弈。一边高呼“绝不退让”,一边又悄悄留好退路。可战争从不接受模糊信号。当危机真正降临,犹豫的代价,或许不只是信誉的破产,更是更多生命的消逝。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下一次战火燃起,谁来为这份“可信”的安全担保签字画押?是继续用象征性的存在麻痹自己,还是真正准备好踏入深渊的勇气?这不仅是对联盟的考验,更是对整个欧洲安全秩序的一次灵魂拷问。